
獸骨制的簪子。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男女之際尚矣,嫁娶之服,未之以記。及 虞 夏 之後,蓋表布内絲,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錦尚褧而已。”《隋書·禮儀志六》:“禦婉及士之婦人,弔服疑衰。疑衰同笄。九族已下皆骨笄。”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髽》:“始死,婦人将斬衰者,去笄而纚,将齊衰者,骨笄而纚。”
骨笄是古代一種以獸骨制成的發簪,主要用于固定女性發髻或冠帽,屬于“笄”類器物的一種。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骨笄由獸骨雕刻而成,形似細長簪子,其核心功能是固定發髻,防止松散墜落。與之類似的還有玉笄、金笄等,材質不同但用途相近。
曆史與考古價值
考古發現中,骨笄數量較多。例如,曾有遺址一次性出土499件骨笄,多成束存放于木匣内,表明其制作和使用在古代社會較為普遍。
文化象征
笄在古代禮儀中具有特殊意義,如女子十五歲行“及笄禮”,标志成年。雖然骨笄未必用于正式禮儀(常見禮儀笄為玉制),但它反映了古代發飾的日常實用性和工藝水平。
材質與功能延伸
笄的材質區分階級:貴族多用玉、金,普通民衆則用骨、木。除束發外,笄也可用于固定冠帽,如《儀禮》記載“皮弁笄”“爵弁笄”等用途。
如需進一步了解笄的形制演變或具體考古案例,可查閱漢典、考古文獻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