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攟摭”。摘取;搜集。《漢書·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相國 蕭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 宗直 ﹞搜讨磔裂,攟摭融結,離而同之,與類推移,不易時月,而鹹得從其條貫。”《新唐書·柳璟傳》:“帝歎《新譜》(《永泰新譜》)詳悉,詔 璟 攟摭 永泰 後事綴成之。”
“攈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語境中。根據字形和構詞分析:
拆分釋義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表示“廣泛搜集并摘取要點”,常用于描述文獻整理、資料考證等嚴謹的學術行為。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曾用此詞指代史料的輯錄。
使用場景
現代幾乎不再使用,但在古籍校勘、訓诂學或曆史研究領域可能偶見,如:“攈摭群書,考訂異同”。
注意:由于該詞極罕見,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故訓彙纂》等專業工具書确認語境用法。
攈摭 (juàn zhuó) 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搜集、選擇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人們積極收集信息或選擇某些事物。
攈摭的部首是手 (shǒu),它由頁 (頁) 與冊 (冊) 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23。
攈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它在古代的用法主要是指抄錄書籍的行為。
攈摭的繁體字為撰捉。
在古代,攈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可能是攠攫、攥接等。
1. 他經常攈摭各種新聞資料,為寫作做準備。
2. 這本書是他多年來攈摭心得的結晶。
攈摭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
- 攈摭資料
- 攈摭心得
攈摭的近義詞有搜羅、緻擇、揀選等。
攈摭的反義詞有放棄、舍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