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狀的意思、陳狀的詳細解釋
陳狀的解釋
述說情況。《漢書·劉向傳》:“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説,然後可知,願賜清燕之閒,指圖陳狀。”《後漢書·循吏傳·許荊》:“ 荊 對之歎曰:‘吾荷國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顧使吏上書陳狀,乞詣廷尉。”
詞語分解
- 陳的解釋 陳 (陳) é 排列,擺設:陳列。陳兵。 述說:陳述。陳情。詳陳。陳訴。陳說。 舊的,時間久的:陳舊。陳腐。陳醋。推陳出新。陳陳相因。陳迹。陳皮。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 中國朝代名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陳狀(chén zhuàng) 的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
陳述情狀;申訴的文書:
- 指向上級或官府詳細說明事情原委、申訴冤情或表達請求的正式書面文件。這是“陳狀”最核心的含義。
- 例證: 《後漢書·循吏傳·仇覽》:“覽乃親到元家,與其母子飲,因為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之言。元卒成孝子。鄉邑為之諺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時考城令河内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過否?’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鸾鳳。’渙謝遣曰:‘枳棘非鸾鳳所栖,百裡豈大賢之路?今日太學曳長裾,飛名譽,皆主簿後耳。’渙即以月俸為資,遣生京師受業。覽入太學。時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與覽比宇,賓客盈室。覽常自守,不與融言。融觀其容止,心獨奇之,乃謂曰:‘與先生同郡壤,鄰房牖。今京師英雄四集,志士交結之秋,雖務經學,守之何固?’覽乃正色曰:‘天子修設太學,豈但使人遊談其中!’高揖而去,不複與言。後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與融赍刺就房谒之,遂請留宿。林宗嗟歎,下床為拜。” (此處雖未直接出現“陳狀”,但描述了仇覽通過言辭“陳”明觀點,其行為可視為一種“陳狀”的體現。更直接的例子如《宋史》等史書中官員上“陳狀”言事。)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7頁,“陳狀”條。 [可鍊接至權威線上詞典如“中華典藏”的《漢語大詞典》條目(需确認有效鍊接存在)或僅注明來源]
- 來源參考: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陳狀”條釋義一。
-
陳列形狀;呈現狀态:
- 此義項較為少見,指将事物的形态或狀況展示出來。
- 例證: 此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對自然或器物形态的描述性文字中。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7頁,“陳狀”條釋義二。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陳狀”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陳狀”原指陳述狀況或事實,後發展為成語,表示客觀、真實地描述情況,不加以掩飾或歪曲。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或口述方式清晰說明事件經過,常見于古代司法或官方文書中()。
曆史演變
- 起源:最初用于古代法庭,指陳述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書面文件(如《漢書》中“指圖陳狀”的記載)。
- 擴展用法:漢代後逐漸泛化為一般性陳述,如《後漢書》提到官員“上書陳狀”以說明治理情況。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由“陳”(陳述)和“狀”(情況)兩個漢字組成,屬于動賓結構。
- 現代意義:現已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陳狀事實”“據實陳狀”等表達。
古籍例證
- 《漢書·劉向傳》:“願賜清燕之閒,指圖陳狀。”
- 《後漢書·許荊傳》:“使吏上書陳狀,乞詣廷尉。”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靉靉保證書兵盟冰消雪釋臂指不教而殺簿帳碜磕磕川地叢曹劇部磋磋東非高原對策論蜚觀腐衣肐胝兒工讀管見棍徒夯實涵涵後會黃坂虎豹九關鹘拳健啖賤骨頭楗椎樂未央兩重聯繫妙士彌陁秘着末将拟規畫圓拟疏皮相之談悄蒨請吃氣瓶日哺觞傳少童谥號實迹史籍濕疹首尾兩端俗師速檀踏橇銅絲脫簡宛童維匡笑呵呵肖翹筱屋協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