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說情況。《漢書·劉向傳》:“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説,然後可知,願賜清燕之閒,指圖陳狀。”《後漢書·循吏傳·許荊》:“ 荊 對之歎曰:‘吾荷國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顧使吏上書陳狀,乞詣廷尉。”
關于“陳狀”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陳狀”原指陳述狀況或事實,後發展為成語,表示客觀、真實地描述情況,不加以掩飾或歪曲。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或口述方式清晰說明事件經過,常見于古代司法或官方文書中()。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陳狀是古代官府傳遞訴訟材料的一種形式,是指将起訴狀的副本用公文形式呈現,以供法庭審理使用。一般由原告撰寫,詳細陳述案情、罪名和所需證據。
拆分部首和筆畫陳字的部首是阝(阜),而狀字的部首是犬(犭)。陳字共有11畫,狀字共有10畫。
來源陳狀這個詞源于古代法律文書的用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使用陳狀來訴說他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尋求法律的裁決。
繁體陳狀在繁體字中寫作「陳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陳字的一種常見寫法是「宸」,它有象征着宮殿的意思。狀字在古代寫作「牀」,表示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樣子。
例句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起訴了對方,并提交了一份詳細的陳狀。
組詞陳述、陳列、陳舊、陳訴、固陳
近義詞奏狀、起訴、上表
反義詞答辯、辯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