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盥漱的意思、盥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盥漱的解釋

[wash one's face and rinse one's mouth] 洗漱

詳細解釋

(1).洗手和漱口。《禮記·内則》:“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 陸德明 釋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職》:“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執事有恪。” 尹知章 注:“掃席前曰拚。盥,潔手;漱,滌口。”《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王安石 ﹞每讀書達旦不寐,日已高,聞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四:“盥漱淩晨罷,青簾上海霞。”

(2).泛指盥洗。《莊子·寓言》:“﹝ 陽子居 ﹞至於 梁 而遇 老子 。 老子 中道仰天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陽子居 不答。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屨戶外,膝行而前。” 成玄英 疏:“盥,灑也……進水漱灑,執持巾櫛。” 晉 孫楚 《井賦》:“枕玄石以盥漱,喜遨怡以緩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盥漱"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盥"和"漱"兩個動詞組成,分别指代兩種不同的清潔行為,合起來表示早晨起床後梳洗的整套行為。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理解其含義對閱讀古籍尤為重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盥 (guàn)

    《說文解字》釋為"澡手也",即洗手。其甲骨文字形為雙手就皿(水盆)掬水沖洗,本義強調以水清潔手部。後引申為泛指洗臉、洗手,如《禮記·内則》"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

  2. 漱 (shù)

    《說文解字》注為"蕩口也",指含水清潔口腔。字形從"水"從"欶"(吮吸),強調含水鼓漱後吐出的動作。如《禮記·内則》"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其中"沃盥"即澆水洗手,"漱"則獨立指漱口。

  3. 合義

    "盥漱"連用特指晨起後的洗漱程式,包括洗手、洗臉及漱口,是古代禮儀與衛生習慣的體現。如《紅樓夢》第三回:"寂然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黛玉漱了口,又盥手畢。"


二、曆史語境與文化内涵


三、現代應用與語義延伸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盥""漱"詞條釋義。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内則篇注疏。
  3. 李經緯《中國醫學通史》(人民衛生出版社)古代口腔衛生章節。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網頁鍊接,來源标注為紙質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盥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sh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動作
    指洗手和漱口的日常清潔行為,是古代禮儀與衛生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禮記·内則》記載:“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強調子女清晨需先盥漱再侍奉父母,體現禮儀規範。

  2. 引申含義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泛指一切盥洗行為,如洗臉、梳頭等。例如《莊子·寓言》提到“進盥漱巾栉”(),這裡的“盥漱”包含用巾帕擦拭等動作。


二、詞源與用法

  1. 古籍出處

    • 《管子·弟子職》記載“既拚盥漱”,描述弟子清晨灑掃與清潔的職責()。
    • 宋代《京本通俗小說》提到王安石因讀書忘盥漱,側面反映士人生活細節()。
  2.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盥漱”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場景,如“盥漱室”()。其聯合式結構(盥+漱)可作為動詞或名詞使用,例如“晨起盥漱”作謂語()。


三、文化關聯

  1. 禮儀象征
    古代将盥漱視為修身養性的基礎,與“灑掃應對”并列為日常修養内容()。
  2. 文學意象
    清代曹寅詩句“盥漱淩晨罷”描繪清晨洗漱的場景,展現文人生活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禮記》《莊子》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襃聖侯被堤不革布衣黔首宸綸癡兒呆女嗤诮崇極詞掖大驚小怪濎濙冬蟲夏草頓挫療法翻動廢書風柯附鳳黻文幹餘骨廣結良緣貴勢颔車和門家居嘉命噭噪戒定金镳玉絡驚聒驚籲娟倩開誠相見靈因林澤六押露面抛頭僇死明膠孃孃辟阖評事纰僻侵近泅兒三魂出竅上陽花深莽沈肅世心書幌漱酒天尊薙滅題名道姓午餐五禅五鐘相慕閑賬虓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