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sh one's face and rinse one's mouth] 洗漱
(1).洗手和漱口。《禮記·内則》:“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 陸德明 釋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職》:“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執事有恪。” 尹知章 注:“掃席前曰拚。盥,潔手;漱,滌口。”《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王安石 ﹞每讀書達旦不寐,日已高,聞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四:“盥漱淩晨罷,青簾上海霞。”
(2).泛指盥洗。《莊子·寓言》:“﹝ 陽子居 ﹞至於 梁 而遇 老子 。 老子 中道仰天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陽子居 不答。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屨戶外,膝行而前。” 成玄英 疏:“盥,灑也……進水漱灑,執持巾櫛。” 晉 孫楚 《井賦》:“枕玄石以盥漱,喜遨怡以緩帶。”
“盥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sh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動作
指洗手和漱口的日常清潔行為,是古代禮儀與衛生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禮記·内則》記載:“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強調子女清晨需先盥漱再侍奉父母,體現禮儀規範。
引申含義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泛指一切盥洗行為,如洗臉、梳頭等。例如《莊子·寓言》提到“進盥漱巾栉”(),這裡的“盥漱”包含用巾帕擦拭等動作。
古籍出處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盥漱”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場景,如“盥漱室”()。其聯合式結構(盥+漱)可作為動詞或名詞使用,例如“晨起盥漱”作謂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禮記》《莊子》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盥漱》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洗臉或漱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它來表示清洗口腔和面部的行為。
《盥漱》由部首「皿」和「漱」組成。
「皿」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容器相關的含義,也代表着飯碗、酒杯等。它的拼音是「min2」,在漢字中的筆畫數是5劃。
「漱」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為「shu4」,它表示以嘴巴含水并吐出來進行口腔清洗。它的筆畫數為13劃。
《盥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魯頌·其大之卒》中。在古代,人們用器皿盛水漱口,以清洗口腔和面部。
在繁體字中,「盥」字保留了其本義,讀音和意思與簡體字并無區别。
在古代,「盥漱」的寫法多樣。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古文寫法為「盥澍」。其中,「澍」是表示洗滌的意思。這種古體字的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盥漱,以保持口氣清新。
2. 他深夜還沒有回家,大約是因為在外面延誤了盥漱的時間。
3. 漢字書寫規範中,「盥漱」的古體字寫作「盥澍」。
1. 漱口:用水清洗口腔,有利于口腔衛生。
2. 洗臉:用水洗淨臉部,使面部清潔舒適。
3. 清洗:用水或其他液體來清除污物,保持物品或身體的清潔。
1. 漱滌:指用水洗滌口腔或其他部位。
2. 洗淨:指用水或其他液體把物品清洗幹淨。
1. 髒亂:與「盥漱」的概念相反,指不幹淨、雜亂。
2. 不洗:表示不進行清潔、不漱口或不洗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