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色的意思、國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色的解釋

(1) [national beauty]∶有絕頂出衆的美貌、冠絕一國的女子

天姿國色

骊姬者,國色也。——《公羊傳·僖公十年》

(2) [peony]∶牡丹,色極豔麗,有國色之稱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 劉禹錫《嘗牡丹》

詳細解釋

(1).舊指姿容極美的女子。贊其容貌冠絕一國,故雲。《公羊傳·僖公十年》:“ 驪姬 者,國色也。” 何休 注:“其顔色一國之選。”《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公 兩女,皆國色也。”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 清 秋瑾 《白蓮》詩:“國色由來誇素面,佳人原不藉濃粧。”

(2).美麗的花,多指牡丹。 唐 羅隱 《牡丹》詩:“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宋 王安石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之二:“不禦鉛華知國色,祇裁雲縷想仙裝。” 清 姚鼐 《和袁香亭看牡丹》詩:“興極捲幃看國色,病餘擁毳作僧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色的漢語詞典釋義

“國色”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1. 指容貌冠絕一國的女子

    該義項源于古代對女性美貌的最高贊譽。《漢語大詞典》解釋“國色”為“一國之中容貌最為出衆的女子”,常見于“國色天香”的成語組合。例如《公羊傳·僖公十年》中記載:“骊姬者,國色也”,即以“國色”形容骊姬的美貌。現代漢語中仍用“天姿國色”比喻女子絕色。

  2. 特指牡丹花

    唐宋時期,“國色”被賦予牡丹的象征意義。《中國植物志》及《辭海》均指出,因牡丹花色豔麗、雍容華貴,古人将其譽為“花中之王”,故稱“國色”。例如唐代劉禹錫《賞牡丹》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即用“國色”代指牡丹。

曆史語義演變

“國色”本義側重人物姿容(如《漢書·外戚傳》對李夫人的描述),後隨文化發展衍生出植物象征義,兩類用法均被《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體現詞彙的古今傳承。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國色”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既可用于形容人物,也可指代花卉,在不同語境中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一、形容絕代佳人

  1. 本義
    指容貌冠絕一國的女子,強調其美貌無人能及。例如《公羊傳·僖公十年》記載“骊姬者,國色也”,即以“國色”贊譽骊姬的美貌。

  2. 延伸用法
    常與“天香”連用為成語“國色天香”,既形容女子姿容絕世(如“天姿國色”),也借喻牡丹的豔麗。例如清代秋瑾詩句“國色由來誇素面”,即用此典。


二、代指牡丹花

  1. 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牡丹因花色豔麗被賦予“國色”之稱。劉禹錫《賞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經典表述,奠定了牡丹作為“國色”的文化地位。

  2. 美學意涵
    牡丹的“國色”不僅指其色彩濃豔,更蘊含富貴、吉祥的寓意。如王安石詩句“不禦鉛華知國色”,即贊其自然華美無需雕飾的特質。


使用提示

别人正在浏覽...

傲慢無禮擺龊辯明漕糧車塵坼副乘籃蛋清地形圖放資富博府鎮過到海王宮海蜇壺柑晦缺活捉檢駁将仲子積垛潔婦今雨新知劇吏距塞考正顆凍砬礘練功十八法撩鈎寮吏列真澧蘭沅芷流連忘反旅壁蠻圻明誡納糧黏着啟迪豈奈傾撓青攢鳅鳣如水投石擅適殊恩私昵所緣緣讨口牙天淵之隔銅駝市銅龠尺退廢往略王猛绾手狎獵仙井骁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