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ational beauty]∶有絕頂出衆的美貌、冠絕一國的女子
天姿國色
骊姬者,國色也。——《公羊傳·僖公十年》
(2) [peony]∶牡丹,色極豔麗,有國色之稱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 劉禹錫《嘗牡丹》
(1).舊指姿容極美的女子。贊其容貌冠絕一國,故雲。《公羊傳·僖公十年》:“ 驪姬 者,國色也。” 何休 注:“其顔色一國之選。”《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公 兩女,皆國色也。”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 清 秋瑾 《白蓮》詩:“國色由來誇素面,佳人原不藉濃粧。”
(2).美麗的花,多指牡丹。 唐 羅隱 《牡丹》詩:“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宋 王安石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之二:“不禦鉛華知國色,祇裁雲縷想仙裝。” 清 姚鼐 《和袁香亭看牡丹》詩:“興極捲幃看國色,病餘擁毳作僧詩。”
“國色”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既可用于形容人物,也可指代花卉,在不同語境中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本義
指容貌冠絕一國的女子,強調其美貌無人能及。例如《公羊傳·僖公十年》記載“骊姬者,國色也”,即以“國色”贊譽骊姬的美貌。
延伸用法
常與“天香”連用為成語“國色天香”,既形容女子姿容絕世(如“天姿國色”),也借喻牡丹的豔麗。例如清代秋瑾詩句“國色由來誇素面”,即用此典。
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牡丹因花色豔麗被賦予“國色”之稱。劉禹錫《賞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經典表述,奠定了牡丹作為“國色”的文化地位。
美學意涵
牡丹的“國色”不僅指其色彩濃豔,更蘊含富貴、吉祥的寓意。如王安石詩句“不禦鉛華知國色”,即贊其自然華美無需雕飾的特質。
《國色》一詞是指國家的美麗色彩,也可以形容一個國家的繁華和富饒。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用來形容美麗的女子。
《國色》一詞拆分為兩個部首:丿(piě)和攵(pū)。筆畫總共為8畫。
繁體字為「國色」。
在古代,「國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仍然是以「國」和「色」兩個字作為合體寫成的。
1. 這個城市的夜景真是美不勝收,簡直是一副國色天香的景象。
2. 她容貌秀麗,堪稱人間的國色天姿。
國色天香、國色天姿、國色天禾、國色難移等。
傾國傾城、美麗動人、閉月羞花等。
黯然失色、丑陋不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