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ational beauty]∶有绝顶出众的美貌、冠绝一国的女子
天姿国色
骊姬者,国色也。——《公羊传·僖公十年》
(2) [peony]∶牡丹,色极艳丽,有国色之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尝牡丹》
(1).旧指姿容极美的女子。赞其容貌冠绝一国,故云。《公羊传·僖公十年》:“ 驪姬 者,国色也。” 何休 注:“其颜色一国之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得 桥公 两女,皆国色也。”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 清 秋瑾 《白莲》诗:“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粧。”
(2).美丽的花,多指牡丹。 唐 罗隐 《牡丹》诗:“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宋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之二:“不御铅华知国色,祇裁云缕想仙装。” 清 姚鼐 《和袁香亭看牡丹》诗:“兴极捲幃看国色,病餘拥毳作僧诗。”
国色的汉语词典释义
“国色”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释义如下:
指容貌冠绝一国的女子
该义项源于古代对女性美貌的最高赞誉。《汉语大词典》解释“国色”为“一国之中容貌最为出众的女子”,常见于“国色天香”的成语组合。例如《公羊传·僖公十年》中记载:“骊姬者,国色也”,即以“国色”形容骊姬的美貌。现代汉语中仍用“天姿国色”比喻女子绝色。
特指牡丹花
唐宋时期,“国色”被赋予牡丹的象征意义。《中国植物志》及《辞海》均指出,因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古人将其誉为“花中之王”,故称“国色”。例如唐代刘禹锡《赏牡丹》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即用“国色”代指牡丹。
历史语义演变
“国色”本义侧重人物姿容(如《汉书·外戚传》对李夫人的描述),后随文化发展衍生出植物象征义,两类用法均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体现词汇的古今传承。
权威参考来源
“国色”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既可用于形容人物,也可指代花卉,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本义
指容貌冠绝一国的女子,强调其美貌无人能及。例如《公羊传·僖公十年》记载“骊姬者,国色也”,即以“国色”赞誉骊姬的美貌。
延伸用法
常与“天香”连用为成语“国色天香”,既形容女子姿容绝世(如“天姿国色”),也借喻牡丹的艳丽。例如清代秋瑾诗句“国色由来夸素面”,即用此典。
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牡丹因花色艳丽被赋予“国色”之称。刘禹锡《赏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成为经典表述,奠定了牡丹作为“国色”的文化地位。
美学意涵
牡丹的“国色”不仅指其色彩浓艳,更蕴含富贵、吉祥的寓意。如王安石诗句“不御铅华知国色”,即赞其自然华美无需雕饰的特质。
挨光崩查标底波涛滚滚裁处残氓场籍橙黄岱岭打雷澹简点石为金刁斗定势愕怡笵铜飞遯汾沄馥芬工尹过劲寒鴈齁睡画展疾风彰劲草酒座箕箒妇绝响铿亮懒妇箴临组茂德矛盾没世无称靡旗木屋能者多劳签订牵陷跷脉绮才弃家荡产侵驱遒美热销山东诏筮人树兵水彩画私祭碎女蝭跂通太驼峯围棋无颠无倒下联详备櫹橾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