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鈎的意思、撩鈎的詳細解釋
撩鈎的解釋
亦作“ 撩鈎 ”。 1. 明 清 水戰的戰具。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有撩鉤焉,三鋒一柄,左鉤右漉,或撈首級,或鉤帆幅,梢固鐵堅,萬拽不曲。”
(2).泛指水中取物的鈎狀器具。 力揚 《射虎者及其家族·白銀》:“快把撩鈎拿出來呀!水頭上漂着無數條杉木。”
詞語分解
- 撩的解釋 撩 ā 掀起:撩起衣襟。撩起頭發。 用手舀着灑水:先撩水後掃地。 撩 á 挑弄,引逗:撩撥。撩亂(紛亂,如“眼花撩撩”。亦作“缭亂”)。春色撩人。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鈎的解釋 鈎 (鈎) ō 懸挂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鈎子。秤鈎兒。火鈎子。 形狀像鈎子的:蠍的鈎子。鈎針。 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鈎形物搭、挂或探取:鈎住樹枝
專業解析
撩鈎(亦作“撩鉤”),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工具類詞彙,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指古代用于鈎取、牽引物體的長柄工具,通常由金屬鈎頭與木杆組成。功能類似現代消防鈎或船用鈎篙,主要用于鈎拉高處、遠處或水中的物品。
二、功能與構造特征
- 力學設計:鈎頭呈彎月形或鷹嘴狀,利用杠杆原理增強操控性,適用于鈎挂重物或固定繩索。
- 使用場景:
- 軍事用途:攻城時鈎拉敵方器械(如《武備志》載守城器械“飛鈎”與之類似);
- 水上作業:船舶間傳遞物資、打撈沉物(見《天工開物·舟車》對水具的描述);
- 日常應用:民間取物、懸挂重物等。
三、文化衍伸與語義關聯
“撩”字本義為“挑動、提起”,與“鈎”結合後強化了“遠距離操控”的意象。在方言中偶見引申為“設圈套”的隱喻用法,但屬非主流釋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條目“撩鈎”
- 《中國古代兵器圖典》,中華書局
- 《天工開物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撩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古代水戰工具或取物器具
- 基本解釋:指明清時期水戰中使用的戰具,也泛指水中撈取物品的鈎狀工具。
- 具體用途:
- 在戰争中用于鈎取敵方首級、破壞船帆或船體(如“三鋒一柄,左鈎右漉”的描述)。
- 民間用于打撈水中漂浮物,如木材等(現代文學中仍有類似用法)。
2.引申為“引誘”的比喻義
- 基本含義:帶有負面色彩的“引誘、勾引”之意,常用于形容故意吸引他人或事物間的勾連關系。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如“撩鈎人心”“利益撩鈎”。
補充說明
- 發音争議:不同詞典标注讀音略有差異,常見讀音為liáo gōu(注音:ㄌㄧㄠˊ ㄍㄡ)。
- 權威性差異:作為“戰具”的釋義在曆史文獻(如《聖武記》)和權威詞典中更為常見;而“引誘”的比喻義多出現于網絡解釋,需結合語境使用。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聖武記》等古籍或現代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編集邊疆邊撩部使不雙慘緑少年唱薩定謀二九蕃變芬芳分歧桂石咕弄函片鴻熙歡說化為泡影禍苗簡師教典積候精潔精氣神近郊金昆濜溳迥途句麗曠莽餽給梁孟相敬離京靈人漏診母姊妹鬧玩笑牛骥弄癡鵬天漂然前途未蔔竅妙趨就劬苦熱心快腸實叟庶政踢蕩推拔推出王徐應劉無襦五性諴孚現事限職襲次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