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封建時代由東南地區漕運京師的稅糧。辛亥革命後改征貨币,漕糧名存實亡。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 有明 自漕糧而外,盡數折銀,不特折錢之布帛為銀,而歷代相仍不折之穀米,亦無不為銀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自 康熙 以後,國大饑,則海運漕糧以賑之。”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盡管你錢債逼得緊,漕糧催得兇,還怕會還不出麼!”
(2).指征收漕糧的官員。《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小米買到八兩一石,那漕糧還不肯上書乞恩改了折色,把人家孩童兒女都拿了監追。”
漕糧是古代中國通過漕運系統運輸的稅糧,主要涉及糧食調配和財政制度。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性質
漕糧特指封建時代由東南地區經水路(河運/海運)運往京師的稅糧,屬于國家財政體系的核心部分。其本質是一種實物稅,主要用于供養京師官員、軍隊及皇室。
二、曆史演變
三、運輸與制度
四、社會經濟影響
其他含義
“漕糧”亦指負責征收稅糧的官員,常見于明清文獻。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地方志文獻。
《漕糧》一詞是指運送糧食、水運糧食的意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
- 漕(cao):字義為“運輸水軍;河水倒灌”;部首為“氵”(三點水);總筆畫數為13。
- 糧(liang):字義為“谷物,食物”;部首為“米”(米字旁);總筆畫數為11。
《漕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糧食是國家的重要物資之一,漕運就是用水運來運送糧食的一種方式。
繁體字的寫法為「漕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漕糧》的古代寫法為「漕糧」。
例句:
古代:官員們親自主持漕糧運輸,确保國家糧食供應。
現代:為了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我們要加強漕糧運輸系統。
組詞:漕運、糧食、漕船、糧倉。
近義詞:運糧、糧食運輸。
反義詞:停糧、餓肚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