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塞的意思、距塞的詳細解釋
距塞的解釋
(1).距,通“ 拒 ”。阻塞。《史記·項羽本紀》:“故立 沛公 為 漢王 ,王 巴 、 蜀 、 漢中 ,都 南鄭 。而三分 關中 ,王 秦 降将以距塞 漢王 。”
(2).距,通“ 拒 ”。猶拒絕。《宋書·徐湛之傳》:“遺臣利刃,期以際會,臣苦相諫譬,深加距塞。”
詞語分解
- 距的解釋 距 ù 相隔的空間和時間:相距數裡。距離。行(俷 )距。株距。差(?)距。 雄雞爪子後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古同“拒”,抵抗。 古同“巨”,大。 古同“讵”,豈。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專業解析
“距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阻塞、阻隔、抗拒。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并結合權威典籍用例說明:
一、詞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距”的本義與引申:
- “距”在古漢語中常通假為“拒”,意為抗拒、抵禦、把守。例如《說文解字》釋“距”有“雞距”(雞爪後方突出的尖骨,用于搏鬥)之意,引申出抗拒義。
- 在“距塞”一詞中,“距”主要取其抗拒、阻擋的含義。
-
“塞”的本義與引申:
- “塞”本義指堵塞、充滿。《說文解字》:“塞,隔也。”引申為阻塞、阻隔、要塞(險要的關隘)。
- 在“距塞”一詞中,“塞”取其阻塞、阻隔的含義。
-
“距塞”的合成義:
- 将“距”的抗拒義與“塞”的阻塞義結合,“距塞”即表示通過抗拒、把守等方式造成阻塞和阻隔的狀态或行為。其核心意思是阻擋、阻塞、隔絕。
二、具體釋義與典籍用例
根據權威辭書及古籍記載,“距塞”主要有以下含義:
-
阻塞、阻隔:
- 指人為地設置障礙或利用地形進行阻擋,使通道或聯繫斷絕。
- 典籍用例:
-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距塞 關,毋内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此處指把守函谷關,阻擋其他諸侯軍隊進入。)
- 《漢書·晁錯傳》:“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複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複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給而止。郡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予之。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縣官為贖其民。如是,則邑裡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晁錯在論述守邊策略時提到設置障礙、屯民實邊以形成“距塞”胡人的防線。)
-
抗拒、拒絕:
- 指對某種要求、意見或勢力進行抵制和拒絕。
- 典籍用例:
- 《後漢書·袁紹傳》:“(紹)既并四州之地,衆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禦稀簡。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衆情未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迹。于是簡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出攻許,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谌、許攸為謀主,顔良、文丑為将帥。沮授進曰:‘近讨公孫瓒,師出曆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若道路不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圖、審配曰:‘……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衆,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授曰:‘……且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衆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于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瓒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圖、配曰:‘武王伐纣,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将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于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紹納圖言。圖等因是谮授曰:‘授監統内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禦衆于外,不宜知内。’紹乃分授所統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未及行。”(文中雖未直接出現“距塞”,但袁紹陣營内部關于是否抗拒曹操(即“距塞”曹操勢力)的争論是核心内容之一,體現了“距塞”在政治軍事上的抗拒含義。)
三、總結
“距塞”是一個典型的古漢語合成詞,由兩個具有抗拒、阻塞含義的單字構成。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把守、抗拒等手段達到阻塞通道、隔絕聯繫或拒絕要求的目的。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尤其是描述軍事防禦、關隘把守或政治對抗的場景。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距”、“塞”及合成詞“距塞”的權威釋義。
- 《史記》(司馬遷著) - 提供“距塞”在秦漢之際軍事行動中的經典用例。
- 《漢書》(班固著) - 提供“距塞”在邊防策略中的具體應用語境。
- 《後漢書》(範晔著) - 體現“距塞”在政治軍事對抗中的含義(通過上下文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距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阻塞、阻隔
- 這裡的“距”通“拒”,表示阻擋、隔斷。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三分關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漢王”,指通過分封降将阻塞劉邦的勢力。
-
拒絕
- 同樣以“距”通“拒”,表示推辭或排斥。如《宋書·徐湛之傳》提到“深加距塞”,意為堅決拒絕對方的提議。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 古籍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如《史記》《宋書》等,常見于描述軍事防禦或人際關系的阻隔。
- 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形容距離遙遠或關系疏遠”,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
三、注意區分
需與成語“距人千裡”(形容态度冷淡)區分,二者含義不同。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鼇圖傍觀必審班直備舉倍祿變卦才隽漕府傳燭存見大幹物議獃氣跌屑屑弟窰遁形鹗眙防線風翔贛愚高衲光曜鼓髯嚎天喊地狠揍闳闊花骢淮汭黃冊荒火交鬨解讀近侍卷地軍塘刻省寇邊涼不絲兒靈桌六率藜烝眇曼靡貳米粒雪難堪颦笑曲肖日煖風恬乳牀喪荒盛食厲兵折旋世說新語樹菓疼痛田壤望而卻步汙罇霞旦先事小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