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農曆月終月不出現。 元 劉清叟 《醉月亭》詩:“望圓晦缺秋復春,古時明月今時人。”
“晦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晦缺”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即“晦日”)月亮隱沒不出現的自然現象。其中:
文學例證
元代劉清叟在《醉月亭》詩中寫道:“望圓晦缺秋複春,古時明月今時人”,通過“晦缺”與“望圓”對比,體現月相變化的周期性()。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描述天文現象或隱喻時光流逝,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近義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晦”的詳細演變或“缺”的引申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晦缺》是指光線暗淡、昏暗,形容看不清楚或明暗不分的狀态。它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生活、環境或未來前景不明朗的情況。
《晦缺》的拆分部首是日(日字旁,表示與光明、太陽有關)和缺(缶字底,表示容器、器皿)。
《晦缺》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晦”有9畫,“缺”有4畫。
《晦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句話:“晦而不明,動而不窮。”後來,人們将這句話中描述的昏暗、模糊、困惑的狀态總結為“晦缺”。
《晦缺》的繁體字為「晦缺」
在古代漢字中,有一個使用相同意義的字「晦暗」,形狀與「晦缺」相似,但在構造上稍有不同。
1. 現在的經濟形勢十分晦缺,我們不得不謹慎處理每一個細節。
2. 他因為一場晦缺的争論而失去了工作機會。
3. 霧氣彌漫,視野晦缺,我們必須小心行進。
1. 晦澀:形容言辭或文章意義模糊難懂。
2. 缺席:指沒有參加、缺少出席。
3. 缺陷:指物體或事物上的不完美、不足之處。
近義詞:昏暗、暗淡、模糊、含糊、不清楚。
反義詞:明亮、清晰、明朗、清楚、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