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before marriage] 舊俗,男家在娶親前把彩禮送到女家
(1).超過常禮。《後漢書·樊儵傳》:“謹約有父風。事後母至孝,及母卒,哀思過禮,毀病不自支。”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陛下居憂過禮,羣臣懼焉。” 清 方苞 《書考定儀禮喪服後》:“而於 莽 之過禮竭情以侍 鳳 疾,及稱供養太皇太後義不得服功顯君,事尤切近,故假是以為比類焉。”
(2).舊時訂婚,男女雙方互送禮物。 明 湯顯祖 《紫箫記·納聘》:“你且在東廂坐地,待俺回了小姐話來,請出老夫人過禮。”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滿洲嫁娶禮儀》:“改月擇吉,男家下聘,用酒筵、衣服、綢緞、羊鵞諸物,名曰過禮。” 田漢 《獲虎之夜》:“二叔在城裡去買一幅繡花帳檐,錦緞面子,就要過禮了。”
“過禮”一詞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分為兩類解釋,以下是詳細說明:
指超過正常禮節的行為,常用來形容虛僞敷衍或過分恭維的态度。例如:
在傳統婚禮習俗中,“過禮”是婚前男方将聘禮送至女方家的重要環節,包含以下内容:
如需更詳細婚俗步驟或曆史典故,可查看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過禮(guò lǐ)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指在特定場合中執行禮儀行為,以示尊重和恭敬。過指執行,禮指禮節,因此過禮即指按照規定的禮儀程式進行。在中華文化中,過禮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社交行為,并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如婚禮、葬禮、官方儀式、場合正式的會面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過(辶,5畫)+ 禮(礻,4畫)
來源:過禮一詞起源于古代的儒家禮制。儒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主流哲學思想流派,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社會秩序,禮儀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有關過禮的規矩和方法都有詳細記錄。
繁體字形為「過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過字的古體為「辶餘」,表示了一個人走過去的形象。禮字的古體為「雲示」,寓意是在天上示威,以示對神靈的敬意。
例句: 1. 在正式的場合裡,你需要過禮,以展示你的教養和尊重。 2. 新婚夫妻在舉行婚禮時,要按照傳統的禮儀過禮給雙方長輩。
組詞:過程、禮貌、禮節、過往、守禮
近義詞:行禮、敬禮、尊敬
反義詞:無禮、冷漠、失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