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譽稱他人的詩作。典出《晉書·文苑傳·袁宏》: 袁宏 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以寄其情懷。 謝尚 時鎮 牛渚 ,秋夜乘月泛 江 。會 宏 在舟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 尚 駐聽久之,遣人往問。答雲:“是 袁臨汝 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嶺南尋弟》詩:“早聞 牛渚 詠,今見鶺鴒心。”
“牛渚詠”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領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此詞出自《晉書·文苑傳·袁宏》。東晉時期,袁宏(字彥伯)才華橫溢,曾作詠史詩以抒懷。某秋夜,鎮守牛渚(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矶)的将軍謝尚乘船泛江,恰逢袁宏在舟中吟誦詩作。謝尚被其“聲既清會,辭又藻拔”的朗誦所吸引,駐聽良久并派人詢問,得知是袁宏之作,由此對其才華大為贊賞。
如今,“牛渚詠”更多作為文學典故被引用,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賞析中,用以形容詩作的高妙或表達對詩人的推崇。
“牛渚詠”通過袁宏與謝尚的相遇故事,将曆史事件轉化為對詩歌才華的象征,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以典故寄情的傳統。其内涵既包含對作品的贊美,也暗含知音相遇的意境。
《牛渚詠》是一首古代詩歌,主要描寫了中國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上的牛渚景色,并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自然風景的贊美和感歎。
《牛渚詠》的漢字“牛”由“牛耳”和“力”組成,部首為牛,共4畫;“渚”由“水”和“者”組成,部首為水,共11畫;“詠”的部首為口,共8畫。
《牛渚詠》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該詩在描述楊貴妃被逐出宮廷後的悲憤情緒時,插入了一首對牛渚美景的歌詠。
《牛渚詠》的繁體字為「牛渚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渚」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常寫作「冢」,表示水中的陸地或小島嶼。
1. 牛渚詠,太湖美景令人陶醉。
2. 讀完《牛渚詠》後,我對太湖岸邊的風景産生了濃厚興趣。
相關的詞組有:牛耳(nɪ́u ěr,古代權臣的稱號)、渚邊(zhǔ biān,湖或江邊的陸地)。
與《牛渚詠》相似的詞語有:牛淵、牛犢、牛暑(都與牛相關,形容自然景色的美麗)。
與《牛渚詠》相反的詞語有:渺渺茫茫、片刻寂寞(形容景色荒涼或缺乏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