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登賢的意思、登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登賢的解釋

舉用有道德有才幹的人。《後漢書·左周黃傳論》:“急登賢之舉,虛降己之禮。”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野旌伏彥,朝賞登賢。”《南史·蔡興宗傳》:“每至上朝,輒與令録以下陳欲登賢進士之意。” 鄭觀應 《<盛世危言>自序》:“惟聖明在上,廣開言路,登賢進良,直言無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登賢(dēng xián)是漢語中的書面用語,指舉薦、選拔或任用有才德的人,強調通過公正的渠道使賢能之士得到重用。其核心含義圍繞“選拔賢才”展開,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正式語境中。


一、字義解析

  1. “登”的本義

    “登”原指由低處升到高處(如登山),引申為升遷、進用。《說文解字》釋:“登,上車也”,後擴展至人才擢升領域,如“登用”(錄用賢才)、“登庸”(選拔重用)。

  2. “賢”的含義

    “賢”指德才兼備之人。《玉篇》注:“賢,有善行也。”古代常以“賢”形容品德高尚、能力出衆者,如“選賢與能”。

組合釋義:“登賢”即通過選拔使賢才獲得職位或地位,體現“任人唯賢”的理念。


二、文獻用例與曆史背景

  1. 古代典籍中的運用

    • 《尚書·鹹有一德》載:“任官惟賢材”,強調官職任命以賢能為标準,“登賢”即此思想的實踐。
    • 《後漢書·左雄傳》提及:“登賢之實,未睹其效”,批評當時選拔制度未能真正舉薦賢才。
  2. 制度關聯

    中國古代的察舉制、科舉制均為“登賢”的實踐形式。如漢代察舉要求“舉孝廉”,隋唐科舉以考試選拔人才,皆旨在打破世襲,實現“野無遺賢”。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舉用有德才的人。”

    例證引《南齊書·崔祖思傳》:“宜登賢命士,以康庶績。”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

    釋為:“進用賢能。”

    溯源至《周禮》選官思想,強調“以德诏爵,以功诏祿”。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四、現代應用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登賢”多用于學術讨論或仿古表述,如:


參考文獻

  1. 許慎(漢),《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3. 《辭源》修訂組,《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4. 班固(漢),《漢書·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登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登賢”指舉用有道德、有才幹的人,強調選拔賢能之士。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古籍和文獻中均有體現,例如《後漢書》提到“急登賢之舉”,南朝鮑照的《河清頌》中也有“野旌伏彥,朝賞登賢”的表述。

二、結構分析

三、曆史用例

  1. 古代文獻:
    • 《後漢書·左周黃傳論》提到“虛降己之禮,急登賢之舉”,強調重視人才選拔。
    •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中“朝賞登賢”,體現統治者對賢才的推崇。
  2. 近現代應用:
    • 清代鄭觀應在《<盛世危言>自序》中呼籲“登賢進良”,主張廣開言路、任用賢能。

四、造句示例

補充說明

需注意區分“登賢”作為動詞短語(選拔賢才)和作為人名的不同用法。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語境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念抱戴抱歉巴三攬四悲端長年敕厲赤鐘丹萸登極低回不已斷線風筝耳聞目擊發胄告蒇割符更長漏永工牌觀則黑價白日畫學回答弧菌忽喇叭槳闆交格膠柱調瑟街頭劇經世之才唧嗾九重霄記谘跨屋藜牀理名靈诰密雲不雨木腳道南山矸瓊島春雲瓊華求正阙壞曲撓人樂喪祭啬黍獸炎戍客絲弦鎖锢所剩無幾投簪兔兒爺推拔吐瀝輐斷猬結蟻聚問途無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