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痨病而咳嗽。亦謂像痨病者那樣咳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老儒則端坐石磴上,講《孟子》 齊桓 晉文 之事一章……忽嗔目曰‘尚不解耶’,咯咯癆嗽仍不止。”
“痨嗽”是一個中醫術語,指因痨病(結核病)引發的咳嗽,或類似痨病的咳嗽症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結構
文獻用例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咯咯癆嗽仍不止”,描述患者劇烈、持續的咳嗽狀态。這類咳嗽常伴隨結核病的典型症狀,如低熱、盜汗等。
現代語境
該詞多用于中醫典籍或曆史文學中,現代醫學更傾向使用“結核性咳嗽”等明确診斷術語。需注意區分中醫“痨病”與現代“結核病”的差異,後者已可通過抗結核藥物治療。
建議:若涉及疾病描述或診療,建議結合專業醫學資料,并優先使用現代醫學術語以避免歧義。
痨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它的意思是肺結核引起的咳嗽。痨嗽的兩個字分别是痨和嗽。
痨的部首是疒,它的筆畫數是10。嗽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5。
痨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描述了一種由肺結核引起的咳嗽。它來自于漢朝時期的文獻《黃帝内經素問》。
痨嗽的繁體寫法是癆嗽。在繁體中,痨的字形變成了癆。
痨嗽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痨的古代寫法是疒犖,其中疒是疾病的意思,犖是犬吠的意思。嗽的古代寫法是口汔,其中口表示咳嗽的動作,汔表示聲音。
他因為患上痨嗽,經常咳嗽不止。
痨病、痨疫、嗽聲、喘嗽。
肺病、肺結核。
健康、無咳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