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授予的爵位。《莊子·天運》:“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願,名譽并焉。是以道不渝。” 郭慶藩 集釋:“并者,除棄之謂也。夫貴在於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斯貴之至也。”
國爵是漢語古語詞,指國家正式授予的爵位或封號,具有政治等級象征意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國爵”特指由中央政權分封的貴族等級稱號,源于周代五等爵制。《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此制度中爵位代表國家賦予的身份特權與領地統治權。漢代延續此制,“國”亦指諸侯封地,如《漢書》中“國爵”即諸侯王爵位。
《莊子·天運》提出“國爵屏焉”,此處“國爵”象征世俗功名。莊子認為,真正的修養需超越國家封爵的榮顯(“屏”即摒棄),追求精神自由。此用法凸顯“國爵”作為社會地位符號的文化内涵。
典籍例證
《莊子·天運》:“至貴,國爵屏焉;至富,國財屏焉;至顯,名譽屏焉。”
(郭象注:“貴在于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
參考資料
“國爵”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國爵指國家授予的爵位,是古代社會中對個人功績或地位的官方認可。該詞最早出自《莊子·天運》,原文為:“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願,名譽并焉。”意為最高層次的尊貴、財富和願望,超越了世俗的爵位、財富和名譽。
古代文獻中,“國爵”常與“國財”“名譽”并列,體現道家對物質與精神關系的辯證思考。例如:“至貴者不慕國爵,至富者不貪國財。”(化用《莊子》思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漢典等古籍注解。
安陵迸竹亳丘子朝三暮二道簪地裡湩酪斷背防止核擴散條約斧破斨缺勾漏鼓腕悍潑豪猛灰人魂幡僭居擊石拊石救生衣訣脈口硬昆和麥癞漢指頭雷達站連鴻簾試廉質僚婿令典龍山落帽風憫哀木性難不成撓喉捩嗓片時破家蕩業旗尾軥輖仁義之師柔綠乳鵲三長四短三夫之言散聲山菊深宏市場調節價事例衰枯刷啦綏山桃探刺滔騰體天王碼電腦王氏子饷道缃緑逍遙座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