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勾屚 ”。山名。在今 廣西 北流縣 東北。有山峰聳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故名。為道家所傳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漢 置 勾漏置 , 隋 廢。《晉書·葛洪傳》:“以年老,欲鍊丹以祈遐壽,聞 交阯 出丹,求為 勾屚 令。” 唐 杜甫 《為農》詩:“遠慚 勾漏 令,不得問丹砂。” 宋 楊億 《到郡滿歲自遣》詩:“無嫌 勾漏 僻,且得養丹砂。” 清 方文 《石臼行·贈崔正誼明府》:“莫疑 勾漏 乞丹砂,匪向 臨卭 彈緑綺。”
“勾漏”是一個具有地理與曆史文化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山名與地理位置
勾漏山位于今廣西北流市東北部,因山峰聳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而得名。這裡的地貌以喀斯特溶洞為主,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道教文化地位
勾漏山被道家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十二洞天,具有重要宗教意義。曆史上許多文人方士慕名而來,如東晉葛洪曾請求擔任勾漏縣令以就近煉丹(《晉書·葛洪傳》記載)。
詩詞典故
唐代杜甫《為農》詩中提到“遠慚勾漏令”,借葛洪之事表達歸隱之意。
詞語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如)将“勾漏”引申為“秘密洩漏”,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表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勾漏的核心含義指向廣西北流的山脈及其曆史文化,次要用法需謹慎考據。若需進一步了解溶洞景觀或葛洪相關典故,可參考《雲笈七籤》《晉書》等古籍。
勾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傾倒、洩漏。它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氵(水的偏旁),共有11個筆畫。
勾漏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從字義上來看,勾指的是傾斜、傾倒,漏指的是洩露、洩漏。勾漏的意思便是指傾斜洩漏、倒出來。而在中國古代,《說文解字》中解釋勾漏為“酌也,漏也”。可見古時人們使用它來指酌酒、倒酒。
勾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勾漏」,形狀和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結構稍微有些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古體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勾漏在古代的寫法為「丩漏」。古體字的形狀較為複雜,字形上的變化也較多。
以下為勾漏的例句:
1. 這個容器底部勾漏,飲料都漏出來了。
2. 他不小心打翻了酒杯,把酒勾漏了一些。
3. 這個水壺的蓋子有點不嚴,會勾漏水。
一些與勾漏相關的詞彙:
組詞:傾瀉、洩露、傾斜
近義詞:溢出、洩出、傾出
反義詞:儲存、保持、防止洩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