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座尚書的意思、八座尚書的詳細解釋
八座尚書的解釋
《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八座初啟,以公補尚書令。” 李善 注:“ 陳壽 《魏志》評曰:‘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晉百官名》曰:‘尚書令,尚書僕射,六尚書,古為八座尚書。’” 隋 唐 時以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為“八座尚書”。參見“ 八座 ”。
詞語分解
- 八座的解釋 亦作“ 八坐 ”。.封建時代中央政府的八種高級官員。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 東漢 以六曹尚書并令、仆射為“八座”; 三國 魏 、 南朝 宋 齊 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隋 唐
- 尚書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名。執掌文書奏章。作為官名,始置于戰國時,或稱;掌書;。秦為少府屬官,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地位逐漸重要。後各朝均有設置,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
專業解析
"八座尚書"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通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指代尚書省的核心領導層。其具體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核心定義
"八座" 指尚書省中地位最高的八位官員,共同決策國家政務。其組成在不同朝代略有差異:
- 魏晉南北朝:通常包括
- 尚書令(1人)
- 左、右仆射(2人)
- 各曹尚書(5人,如吏部、殿中、五兵、度支、都官等)
(來源:《晉書·職官志》《通典·職官四》)
- 隋唐時期:演變為
- 尚書令(1人,唐太宗後常空缺)
- 左、右仆射(2人)
- 六部尚書(吏、戶、禮、兵、刑、工,共6人)
(來源:《唐六典·卷一》《新唐書·百官志》)
二、職權與地位
- 中央行政中樞:八座尚書總攬全國官吏任免、財政、禮儀、軍事、司法、工程等核心事務,相當于現代内閣。
- 決策機制:重大政事需由"八座"集體商議,稱"八座會議",決議後奏報皇帝。
- 品級崇高:唐代六部尚書均為正三品,仆射從二品,地位僅次于宰相。
三、曆史演變
- 起源:東漢始設"六曹尚書",但尚未形成"八座"制度(《後漢書·百官志》)。
- 定型:魏晉時期尚書台升格為"尚書省","八座"成為固定稱謂(《宋書·百官志》)。
- 鼎盛:唐代三省制下,尚書省為執行機構,"八座"實際掌管行政大權。
- 衰落:宋代以後,六部直屬皇帝,"八座"逐漸成為對六部尚書的泛稱,不再指具體合議制度。
四、文化影響
- 文獻記載: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詩雲:"天上中台正,人間一品高……分班八座貴,承命六卿勞",印證其尊崇地位。
- 制度遺産:明清時期雖無"八座"之名,但六部尚書分理國政的架構延續其職能精髓。
權威參考文獻
- 《晉書·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國學大師-晉書原文
- 杜佑《通典·職官四》(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書格-通典電子版
- 《唐六典·卷一·尚書都省》(廣雅書局刻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唐六典
- 《新唐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漢典古籍-新唐書
(注:部分古籍鍊接為公開影印資源,建議優先選用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進行學術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八座尚書”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具體含義因朝代不同而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八座尚書”指代中央行政機構中權力最高的八位官員,主要負責國家核心政務管理,是宰相職能的重要體現。
朝代演變
-
東漢至魏晉
包含尚書令、尚書仆射及六曹(部)尚書,共八人。此時尚書令為最高行政長官,統領六部事務。
-
隋唐時期
演變為左右仆射(副宰相)與六部尚書(吏、戶、禮、兵、刑、工)的組合,共八職,統稱“八座尚書”。
-
清代
因官制調整,六部尚書直接被稱為“八座”,反映了職官體系簡化後的稱謂沿用。
職能與地位
- 作為中央行政核心,分管官吏考核(吏部)、財政稅收(戶部)、禮儀外交(禮部)、軍事(兵部)、司法(刑部)、工程營造(工部)等要務。
- 擔任者多為德高望重、能力卓著的重臣,可直接參與國家決策。
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李善注引《魏志》稱其職能“即古六卿之任”,說明其地位承襲上古要職。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朝代官職變遷或人物案例,可查閱《唐六典》《曆代職官表》等典籍,或訪問網頁中的擴展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闇愎黯然無光暗鎖罷祠棒子骨頭鞭撲弊衣疎食逋違采刈差布稱耗大漕岱輿恩遇二端芳譽犯吏奮裾複制幹巛公估局過梁桁楊潢海胡碴儉以養廉伎能近習儁雄舉無遺策鵾雞靈昭龍浔曼德琳漭滉甯侯泥婆羅匏瓜空懸遷就切身清利青虵清嗽時晷室制手字屬地謄録填總聽察亭宇通禮網格危急存亡之秋顯秩小除小牢鸮鳴狎賞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