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守法令。《周書·儒林傳·樂遜》:“頃承 魏 之衰政,人習逋違。”
(2).拖欠不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其州縣賦調,積有逋違。乃稽諸版籍,通校大數八年之賦,舉空名以歛之。”
“逋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不遵守法令
指違反或逃避法律約束,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周書·儒林傳·樂遜》提到“人習逋違”,描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藐視法規的現象。
拖欠未履行義務
多用于指財物或賦稅的延期繳納。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中記載“州縣賦調,積有逋違”,反映地方財政拖欠問題。
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若需深入理解,建議查閱《周書》《春明退朝錄》等原典文獻。
逋違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逃跑和違反法律、規定。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走)部,右邊是韋(違)部。逋違共有10個筆畫。
逋違一詞來源于《爾雅·釋诂》中的記載,相傳是商代末年時期的一位官員用來描述逃避法律和規定的行為。在繁體字中,逋違的寫法是「逋違」。
根據古時的書寫風格,逋違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逋違的寫法是「逋爲」,其中「逋」表示逃離,「爲」表示做。這種書寫方式在秦朝以後逐漸變為現代的「逋違」。
以下是逋違的一個例句:「他因對法律的逋違而付出了代價。」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他因違反法律而受到了懲罰。
與逋違相關的組詞有逋逃、違法、違規等。逋逃指的是逃避、逃脫;違法表示違反法律;違規意味着違背了某項規定。
近義詞包括違背、抵觸、違犯等,這些詞都表達了違反規定或法律的意思。反義詞則包括遵守、遵循、遵紀守法等,表達了遵循規定和法律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