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違的意思、逋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違的解釋

(1).謂不守法令。《周書·儒林傳·樂遜》:“頃承 魏 之衰政,人習逋違。”

(2).拖欠不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其州縣賦調,積有逋違。乃稽諸版籍,通校大數八年之賦,舉空名以歛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違(bū wéi)是古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1. 逃避違抗

    指故意躲避或對抗上級指令、法定義務。此義項源自“逋”的本義“逃亡”(如《說文解字》釋“逋,亡也”)與“違”的“背離”義(如《詩經·邶風》載“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2. 拖延拖欠

    特指未能按時履行約定或債務,如《後漢書·劉虞傳》中“逋違诏令”即描述拖延政令執行的情形。該用法在明清契約文書中常見,如《明清徽州文書輯考》載“錢糧逋違”類條款。

二、詞源演變 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漢書·王莽傳》中“逋違诏命”用于描述官員抗命行為。唐宋時期詞義擴展至經濟領域,如《唐律疏議》将“逋違官物”列為刑事罪名。

三、現代應用 當代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法律史論述,如《中國法制通史》(中華書局)、《古代債務制度研究》(商務印書館)等著作均引證該詞解析古代法制體系。

四、近義詞辨析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國曆史法律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逋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不遵守法令
    指違反或逃避法律約束,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周書·儒林傳·樂遜》提到“人習逋違”,描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藐視法規的現象。

  2. 拖欠未履行義務
    多用于指財物或賦稅的延期繳納。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中記載“州縣賦調,積有逋違”,反映地方財政拖欠問題。

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若需深入理解,建議查閱《周書》《春明退朝錄》等原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息香半截回頭人背文春凳儲能麤強棟撓斷缐鹞子鄂足豐長憤激幹凈根絆鬼市子貴俠蝦蟆禅渮澤鴻燕黃橙颒浴劍膽琴心降喻建文交鬪譏谑喀秋莎圹遠昆崗勞碌林茂臨危不撓馬蛉菜莫敢誰何墓亭内取盤壠痞滿貧素遣犯切理會心切盼齊奴物欺僞聲名藉甚室堂石心適志爽氣爽心悅目霜雲束上起下束約嵩華悚踴酥脆素人痌癏在抱聞風尠少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