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免去祠祿官之職。 宋 朱熹 《落職罷宮祠謝表》:“臣寮論臣罪惡,乞賜睿斷,褫職罷祠。”《宋史·蘇轍傳》:“ 崇寧 中, 蔡京 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 許州 。”參閱《宋史·職官志十》。
“罷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用法區分:
官職罷免(主要含義)
指宋代免去官員的“祠祿官”職位。祠祿官是宋代設置的閑職,用于安置年老或失勢官員,名義上管理道教宮觀,實為領取俸祿的虛銜。如《宋史》記載蘇轍“罷祠,居許州”,朱熹也曾因彈劾被“褫職罷祠”。
廟宇廢棄(引申義)
字面可理解為“停止祭祀、廢棄廟宇”,如“這座廟宇已罷祠多年”。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代文獻中較少直接使用該詞表達此意。
擴展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詞義,若需更多曆史案例,可查閱《宋史·職官志》。
罷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停止對某位神靈或祖先的祭祀。罷祠這個詞一般用于描述一種行為或做法,即停止對神靈或祖先的供奉和祭拜。
罷祠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罷”和“祀”,其中,“罷”的部首是“網”,“祀”的部首是“示”。筆畫方面,“罷”字共有9畫,“祀”字共有8畫。
“罷祠”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它是漢字演變發展的産物。在繁體字中,“罷”的字形保持不變,而“祠”的繁體字形為「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罷祠的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古時的寫法中,“罷”的字形較為簡化,類似于一個“罒”字旁邊橫着一根橫杠,“祠”的字形也與現代有細微差别。
1. 他們決定罷祠,不再向祖先祭拜。
2. 在新的宗教信仰下,人們逐漸罷祠了原本祖先的祭祀儀式。
罷考、罷工、罷課、罷市
停止祭祀、廢除供奉、中斷祭拜
繼續祭祀、恢複供奉、進行祭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