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撲的意思、鞭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撲的解釋

見“ 鞭撲 ”。


亦作“ 鞭樸 ”。亦作“ 鞭撲 ”。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鄧析子·轉辭》:“聖人逍遙一世,罕匹萬物之形,寂然無鞭樸之罰,莫然無叱咤之聲。”《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 韋昭 注:“鞭,官刑也,撲,教刑也。”《漢書·刑法志》:“薄刑用鞭撲。” 顔師古 注:“撲,杖也。”《宋書·少帝紀》:“親執鞭撲,毆擊無辜,以為笑樂。” 唐 元稹 《哭子》詩之五:“鞭樸校多憐校少,又緣遺恨哭三聲。”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夫人奴蓄之,無禮已甚;聞又鞭撲之。” 鄭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七》:“她是這樣掙紮的挨過畜類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受了多少的鞭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鞭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iān pū,其核心含義指用鞭子或棍棒進行抽打的行為,既可作動詞表示抽打的動作,也可作名詞指代刑具或刑罰方式。

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由“鞭”(刑具)和“撲”(拍打動作)組合而成,字面指用鞭子抽打,引申為體罰或嚴厲懲罰。例如《國語》記載:“薄刑用鞭撲”,表明其作為古代輕刑的一種。

  2. 曆史背景

    • 起源:最初用于放牧牲畜,後演變為刑罰工具。春秋時期被列為“薄刑”,但實際使用時可能造成重傷甚至緻死。
    • 分類:古代分為“鞭”(官刑)和“撲”(教刑),前者用于懲戒罪犯,後者用于教育懲戒,如《漢書》提及“鞭撲以威民”。
  3. 使用場景

    • 文學作品:多用于描述嚴酷懲罰或社會壓迫,如清代文獻記載對江南士紳“鞭撲紛紛,衣冠掃地”的鎮壓場景。
    • 現代引申:可比喻精神或言語上的嚴厲批評,但實際使用中仍多保留其原始暴力含義。

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古籍《國語》《漢書》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撲:一個充滿力量與壓迫的詞彙

“鞭撲”這個詞是指用鞭子抽打或撲打的動作,借指嚴厲打擊或鎮壓。它同時也是一個動詞,形容一種野蠻、殘暴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鞭:部首鞭,總筆畫數17
- 撲:部首手,總筆畫數11

來源:《鞭撲》一詞最早見于明代唐寅所著的《雜劇》中。後來,這個詞逐漸流行起來,并成為一個常用詞彙,形容一種極為嚴厲的打擊或鎮壓。

繁體:鞭撲

古時候漢字寫法:鞭撲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鞭擣”。

例句:他用鞭撲犯人,殘忍至極。

組詞:鞭笞、鞭策、鞭撻、鞭打

近義詞:抽打、毆打、毒打

反義詞:寬容、寬大、寬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