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angue] 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
加在腳上或頸上的刑具。亦泛指刑具。《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成玄英 疏:“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 明 方孝孺 《郊祀頌》:“霈澤是施,大賚是庸。桁楊不陳,囹圄虛空。”《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以緻不得不勒限嚴比,忍用桁楊。”
桁楊是古代中國特有的刑具名稱,指代木制的枷鎖與腳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套在囚犯腳或頸上的木制刑具",其形制由兩塊木闆組成,中間鑿孔固定犯人肢體。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描述戰國時期刑具泛濫的社會現象。《漢書·刑法志》記載漢代"獄用暴苛,桁楊相望"的司法狀況,反映其在秦漢司法體系中的普遍應用。
從構字法分析,"桁"原指屋梁橫木,引申為橫向束縛的刑具;"楊"通"揚",取高舉示衆之意。據《說文解字注》考證,這種刑具多用楸木、槐木等硬質木材制作,表面刻有罪狀文字。唐代杜佑《通典·刑制》記載其标準尺寸為"長五尺,厚三寸",需由專職獄吏佩戴鑰匙開啟。
在文學創作中,該詞常見于描述司法黑暗的語境,如白居易《歌舞》詩"豈知阌鄉獄,中有凍死囚,此輩皆桁楊",通過刑具意象揭露司法腐敗。現代漢語中,"桁楊"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中。
“桁楊”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于束縛囚犯腳部或頸部的木制刑具,屬于枷鎖類工具。其名稱由“桁”(橫木)和“楊”(豎柱)組合而來,形似船體結構,象征堅固的束縛。
文獻出處
部分辭書(如、3)提到“桁楊”出自《詩經·大雅》,比喻人品行高尚如船體般穩固。但此說法與其他權威來源矛盾,可能為誤引或另一獨立詞彙,需謹慎考據。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據,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原文,以刑具釋義為主流。
安措盎盂相擊白蔕卑幼貶職博征超産沖言沖語川谷初生之犢不畏虎倅介澹澉淡甯調疏鬥手鵝存禮廢惡誓翻褂子膏理跟腳裡工德觀感故編歸遁鼓桡寒餒好整以暇浣花天歡饫火丞禁體巨棗開口媿色獵戲疠氣流水帳漫淹蒙袂扪舌蜜草穆暢目交心通牛屋芘賴前月耆夙遶圍山翁十才子獅蠻石豬數據疏疏棠華蓎藙忒楞楞危急存亡湘妃廟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