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開忌諱之事。《國語·晉語六》:“夫陣不違忌,一閒也。” 韋昭 注:“違,避也;忌謂晦也。閒,隙也。晦,陰氣盡,兵亦陰,故忌之。”
“違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違忌”指避開忌諱之事,即主動規避與禁忌或忌諱相關的内容或行為。例如古代軍事中忌諱在特定日期(如晦日)作戰,若“不違忌”則可能帶來風險。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晉語六》:“夫陣不違忌,一閒也。” 韋昭注解:“違,避也;忌謂晦也。晦,陰氣盡,兵亦陰,故忌之。”
此處“違忌”指避開晦日(農曆月末),因古人認為晦日陰氣重,用兵屬陰事,需避諱。
在現代漢語中,“違忌”多用于描述對傳統習俗、文化禁忌或特定場合規則的規避。例如: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國語》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違忌》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違」和「忌」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違」是一個表示行動方向的意思,它的部首是「辶」,共有7畫。
「忌」是一個表示戒備或避諱的意思,它的部首是「心」,共有8畫。
《違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在古代漢語中被用來表示不遵守戒律、犯忌諱等違法行為。
《違忌》的繁體寫法為「違忌」。
在古代,「違」字的寫法為「迍」,「忌」字的寫法為「忣」。
他敢違忌君主的命令,被判處了死刑。
違法、違背、違禁、違規、違章
違背、違反、違抗、違犯
遵守、遵循、守約、遵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