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災。《書·大诰》:“弗弔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陸德明 釋文:“割, 馬 本作‘害’。” 蔡沉 集傳:“降害於我 周 家。” 宋 嶽珂 《桯史·獻陵疏文》:“恭惟大行 孝慈淵聖皇帝 ,蹈千仞之淵冰,脫羣生于塗炭,皇天降割,裔土告終。”《明史·史可法傳贊》:“天方降割,權臣掣肘於内,悍将跋扈於外。” 清 趙翼 《荒景》詩:“天将降割此方民,災沴連番過十旬。”
《漢語大詞典》對“降割”一詞的解釋包含兩層含義:
一、災禍降臨
該義項源自先秦文獻《尚書·大诰》“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敷贲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用甯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其中“降割”指上天降下的災禍,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會動蕩帶來的苦難。
二、政治領域的特指
在《左傳》《史記》等史籍中,“降割”可特指君主因失德而導緻的政治危機。如《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天笃降災,荒殷邦”,暗含統治者德行有虧引發天罰的因果邏輯,體現古代“天人感應”觀念對政治倫理的影響。
該詞屬于古漢語中的低頻詞彙,現代漢語已不再使用,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王力古漢語字典》将其歸入“會意兼形聲”字類,強調“降”與“割”在字形與意義上的雙重關聯。
(參考資料: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2.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降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削減、減少
由“降”(減少)和“割”(削減)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減少或降低。例如用于描述數量、規模等的縮減。
降災、降下禍害
在古籍中,“割”通“害”,因此“降割”常指上天降下災難。例如《尚書·大诰》中“弗弔天降割于我家”,意為“天降災害于周王朝”。
古文引用: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若需表達“削減”含義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歧義。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優先參考“降災”解釋,現代使用則需明确語境。
哀時抱薪救焚谄祭徹樂傳催蛋黃嫡長帝師低心隊官對理隊命腭鋒凡賓風戒分劃憤悁敷廣福齊南山桴人供案孤踝閨娃歸終橫行不法花點花堦柳市黃手惠義豁露貨易加官晉爵劍齒象節夜饑馑舊景潑皮鞫治靈懋樓松馬騎镫名相撓懷鑷髩清遐秋旸泉曲熱臉三杯和萬事桑榆煖刹把山水相連燒錢恕辭書牍踏蹂蝸角虛名詳說小衣襟瑕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