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苟言的意思、苟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苟言的解釋

(1).不實之言。 漢 劉向 《說苑·談叢》:“惡言不出口,苟言不留耳。”《新唐書·李翺傳》:“然其為狀者,皆故吏門生,苟言虛美,溺于文而忘其理。”

(2).隨便發表意見。《後漢書·郎顗傳》:“願訪問百僚,有違臣言者,臣當受苟言之罪。” 李賢 注:“《論語》: 孔子 曰:‘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明 劉基 《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春秋》非聖人莫能修之,夫豈可以苟言哉!”《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婦言,不是花言巧語,嘴快舌長,須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苟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不實之言
    指虛假或不可信的言論。如《新唐書》提到“苟言虛美”,指用不實之詞誇大贊美。
  2. 隨便發表意見
    表示輕率、不謹慎的言論。《後漢書》中“苟言之罪”即指因隨意發言而獲罪。

二、出處與用法

三、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苟言”解釋為“為私利說謊”,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理解,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

建議參考《說苑》《後漢書》等原典,或權威詞典(如、2)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苟言的意思

苟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虛僞、狡詐的言辭或言語。它通常用來形容言辭不真實、虛假的說話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苟言的部首是艹,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

苟言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庚桑楚》:“苟《言詩》。”在這段文中,古人用苟言來形容莊子對《詩經》的評價是虛僞的。

繁體

苟言的繁體字是苟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苟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以現在的形式出現。

例句

1. 他一直苟言着不感興趣,但其實他對那個話題很感興趣。

2. 不要被他的苟言所迷惑,他并不是一個可信的人。

組詞

苟且、苟同、苟安、苟活、苟容

近義詞

虛僞、欺詐、謊言、假話、不實言論、口是心非

反義詞

真言、真實、真誠、誠實、實話、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