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天诳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ī tiān kuāng dì(部分資料注音為“kuáng dì”或“huǎng dì”,但主流權威來源以“kuāng dì”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欺騙天地神明,形容用極端狡詐的手段蒙蔽他人,昧着良心行事。該成語強調行為之惡劣,甚至試圖欺瞞超越人力的存在(如神明或天地法則)。
出處:元代無名氏雜劇《看錢奴》第一折:
“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诳地,隻要損别人,安自己。”
此句諷刺暴富者通過欺詐手段損人利己。
現代例句:
他欺天诳地的手段,最終被法律揭穿,落得身敗名裂。
成語源自元代,反映古代社會對道德與信仰的重視。欺騙行為不僅針對他人,更被視為對天地秩序的亵渎,因此含強烈貶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經典用例或文化内涵,可參考《看錢奴》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欺天诳地》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欺騙天地,行騙之事。它總共由4個漢字組成,分為兩個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欺》字的部首是欠,總共有5個筆畫;
《天》字的部首是大,總共有4個筆畫;
《诳》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8個筆畫;
《地》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欺天诳地》最早出自《漢書·匈奴傳上》,文字傳承至今。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欺騙行為的痛恨和警惕。
繁體:《欺天詐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是一緻的。
例句:他用種種詭計和謊言來欺天诳地,最終被人揭穿。
組詞:另諸诰、诳語、诳言、欺人太甚。
近義詞:欺世盜名、言而無信、虛僞欺詐。
反義詞:真心實意、實事求是、坦誠相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