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 三國 魏明帝 置崇文觀, 唐 設崇文館。 宋 初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總名崇文院, 元豐 中改屬秘書省。參閱 宋 程俱 《麟台故事·沿革》。
崇文院是北宋初期設立的皇家典籍管理機構與學術研究機構,其核心職能為典藏校勘文獻、編修重要典籍。該機構始建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由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合并而成,元豐改制後并入秘書省。崇文院不僅是宋代重要的文化中樞,更是中國藏書史與出版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官方機構,代表當時文獻整理的最高水平。
從機構職能來看,崇文院具備三重核心價值:其一為典藏功能,曾彙聚後周、南唐、吳越等政權藏書,鼎盛時期藏書量達八萬卷;其二為編纂功能,主持編修《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大型類書;其三為學術研究功能,歐陽修、司馬光等學者均曾在此參與校勘工作。其校勘成果《崇文總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家藏書目錄,采用四部分類法著錄圖書3445部。
崇文院的建築規制具有獨特文化意義,據《汴京遺迹志》記載,其建築"輪奂壯麗,甲于内庭",館閣制度深刻影響了明清兩代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館等機構。該機構的設立标志着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具體實施,其學術活動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獻,對中華文化傳承産生深遠影響。
崇文院是中國宋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機構,主要職能為貯藏和管理圖書典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沿革 崇文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唐代的崇文館。北宋建立後,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合并為三館書院,并賜名「崇文院」。元豐年間(1078-1085)改制後歸屬秘書省管轄。
機構組成 由三大核心部門構成:
注:該機構名稱在三國曹魏時期已出現雛形(崇文觀),但真正形成完整體系是在宋代。
貶逐鼻隧不淹時側跌蚩旗鸱枭擋路大飨大作定名東金西木豆稭短少端下讀社負恨腹儉伏利關河鴻鈞烘暈後夫人齁喽喽懽欣輝容減漕江隄漸仁摩義賈資戢鱗劇寒坎侯枯泉老頭烈精陵陰粒子路亶漭鹵廟衛明火執杖鳴鐘食鼎南中辇跸刨根兒蜻虰傾觖權禦全宗攘伐上蒼瘦煤順請瞬息即逝説是弄非通寬同門生外流瑕壁西泠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