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灰身滅智 ”。
“灰身泯智”是一個佛教術語,後演變為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宗教層面
佛教中指通過“灰身”(舍棄肉身)和“泯智”(消除世俗智慧)的修行方式,實現無餘涅槃,屬小乘佛教的終極目标。
世俗用法
引申為對失去鬥志、才智退化者的批評,如:“遭遇挫折後,他整日灰身泯智,再無往日銳氣。”
該詞屬生僻成語,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佛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根據語境區分宗教含義與引申義。
《灰身泯智》是一個成語,指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因受到外部環境的迫害、侵略或壓制,而身心俱疲,失去了智慧和力量。
《灰身泯智》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火、月、水。其中,“火”表示與火有關的事物,“月”表示與月亮有關的事物,“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
《灰身泯智》的總筆畫數為23。
《灰身泯智》一詞的出處是明代朱權的《抱樸子·陽真人篇》:“逆賊之事,藏名匿迹于心。多事之年,灰身泯智,托僞伵天。”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灰身滅智》。
在古時候,漢字“泯”的寫法為“汶”,意為湮滅、消亡。
近年來,該國的經濟遭受了重大打擊,人民紛紛感到灰身泯智。
- 灰心喪氣
- 身心俱疲
- 失去智慧和力量
- 受到迫害
- 外部環境壓制
- 疲憊不堪
- 倦怠無力
- 衰敗頹喪
- 精神煥發
- 智慧充盈
- 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