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政府發給軍人等的薪饷。 老舍 《茶館》第一幕:“ 英 法 聯軍燒了 圓明園 ,尊家吃官饷,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七:“這些狗皮們真丢人!平常吃官饷,到時候不頂事,白披了一身狗皮!”原注:“狗皮們,指保甲!”
“官饷”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官饷(拼音:guān xiǎng,注音:ㄍㄨㄢ ㄒㄧㄤˇ)指舊時政府發放給軍人、官吏等的薪饷。其核心含義是公家(如軍隊、官府)定期發放的薪資或錢糧,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常見于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文獻中。
文學例證
社會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晚清至民國時期軍警、官吏的薪資制度,例如“月饷”“關饷”等說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茶館》或相關近代文獻。
《官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官吏的薪水或工資。它是由“官”和“饷”兩個字組成的。
《官饷》的部首是宀(mián),它表示與屋頂有關的事物。《官饷》的第一個字“官”共有8畫,第二個字“饷”共有16畫。
《官饷》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官吏是由國家任命的行政機構成員,他們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會領取薪水,這就被稱為官饷。
在繁體中文中,“官饷”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官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官饷》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官饷”,字形與現代相似,隻是結構稍有調整。
1. 他的工作起初隻是為了謀求官饷,後來卻逐漸産生了政治抱負。
2. 官饷的問題一直都是政府與官員之間的關鍵議題。
官府、饷銀、俸饷
官俸、官薪、官祿
民薪、民饷、民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