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面。 元 揭傒斯 《城南宴集詩後序》:“京師天下遊士之匯,其適然覯晤,為千載談者之資,定百世通家之本,代有之矣。”
“觏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觏晤(拼音:gòu wù)表示會面,常見于古代文獻語境。如元代揭傒斯《城南宴集詩後序》中“京師天下遊士之匯,其適然覯晤”即指文人雅士偶然相聚的情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文人、官員等特定群體的會面,帶有文雅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例如:“適然觏晤”形容偶然相遇的機緣。
部分資料(如)将“觏”誤拆解為“觐”(指向君主朝拜),實則為字形混淆。權威典籍(如漢典)明确“觏”與“觐”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詳細考證,可參考漢典等專業辭書。
觏晤(gòu wù)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觀察和交流的意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見”字的變體,表明了觀察、看見的意思;右邊是“五”字,表示交流、互相了解的動作。它的總筆畫為11筆。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禮記·曲禮上》:“觏五刺人。”觏在這裡指的是觀察,五則意味着親近、交往。所以,觏晤的意思是通過互相觀察和交流來了解彼此。
在繁體字中,觏字的寫法是觀,晤字保持不變,即觀晤。
古時候,觏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它是左邊“見”字的變形,右邊“五”字也有所不同。觏字的古代寫法可以分為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将“五”字寫成“四”字的形狀,另一個版本将“五”字寫成兩個分開的橫折線。這兩種寫法都可以見于古代文獻和碑刻中。
例句:
1. 學問之道,在于觏晤他人,廣泛交流經驗。
2. 通過參加社交活動,我觏晤到了許多有趣的人。
組詞:
1. 觏察(gòu chá):觀察、審查。
2. 觏循(gòu xún):觀察遵循、依照。
3. 觏竊(gòu qiè):窺視、偷竊。
近義詞:
1. 見面:相會、碰面。
2. 交流:互通、溝通。
3. 接觸:接洽、交往。
反義詞:
1. 隱匿:隱藏、躲藏。
2. 隔絕:分離、阻隔。
3. 忽視:疏忽、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