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或動物的骨骼、形體、相貌。 唐 韓愈 《韶州留别張端公使君》詩:“久欽 江總 文才妙,自歎 虞翻 骨相屯。” 清 黃遵憲 《度遼将軍歌》:“人言骨相應封侯,恨不遇時逢一戰。”
(2).指花木枝幹的姿态。 宋 楊萬裡 《芭蕉》詩:“骨相玲瓏透入窗,花頭倒挂紫荷香。” 茅盾 《櫻花》:“它沒有梧桐那樣的癞皮,也不是桃樹的骨相,自然不是楓--因為楓葉照眼紅的時候,它已經零落了。”
(3).内裡;實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隻有皮相,沒有骨相。”
“骨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傳統相學、現代解釋及文化内涵的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人或動物的骨骼形态、體貌特征,也延伸至花木枝幹的姿态。例如《北史》中提到的“骨相不當貴”,即通過體格相貌判斷命運。
引申含義
在文學中可代指“内在本質”,如《醒世恒言》中“隻有皮相,沒有骨相”,強調透過表象看實質。
核心理論
骨相學認為骨骼是“精血積成”,血旺則骨強,血虛則骨弱,骨骼形态反映性格、能力及命運。例如:
男女差異
骨骼類型與命運
傳統分類包括方骨(毅力)、圓骨(圓滑)、長骨(智慧)、扁骨(敏感)、凸骨(自信)等,不同組合影響性格。
19世紀西方骨相學(Phrenology)将頭骨分為27-35個區域,認為不同區域對應心理特質,如額頭寬高代表智力。盡管現代科學已否定其科學性,但曆史上曾影響心理學發展。
骨相學作為傳統相術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人“形神合一”的哲學觀,強調通過外在形态推測内在特質。現代多視為文化遺産或民俗研究範疇,需理性看待其局限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骨骼部位解析(如顴骨、額骨等),可參考中的分類說明。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古老的相術被稱為骨相。它通過觀察人體骨骼的形态、線條和特征,來推測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健康狀況以及命運走勢。骨相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需要分别來看。
骨(gǔ)由“骨”部作為部首,它的意思是人體骨骼。在《說文解字》中,骨的本義是指人體的骨頭。相(xiàng)由“目”部偏旁和“木”部字形組成,它的意思是通過觀察來推測、比較相對。在古代漢字中,相的本義是象征,并且常用于描寫形态、樣子等的意思。
骨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相術和面相學。在中國古代,這種術數被視為一門重要的學問,與命相、掌相等相術有密切關聯。對于面相學家來說,骨相是他們觀察一個人的身體結構的重要依據之一。
至于繁體字的寫法,骨相的繁體字寫作「骨相」,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對于骨相這個詞,它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骨相」,與現代漢字形式一緻。
通過骨相,相師可以揭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潛在的健康問題。
組詞:骨骼、相術、命相。
近義詞:面相、相學、相術。
反義詞:非相、不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