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繼登皇位。 南朝 陳 徐陵 《讓散騎常侍表》:“陛下嗣臨寶曆,光闡大猷,屬意銓衡,留情槱棫。” 唐 韓愈 《皇帝即位賀諸道狀》:“皇帝以閏正月三日嗣臨寶位,海内惟新。”
“嗣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嗣”指繼承、接替,“臨”指到來、降臨。組合後,“嗣臨”最初指兒子繼承父親的地位或職務,尤其強調家族繼承關系。例如家族中長子接替家主之位,或王朝中太子繼位。
引申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該詞也用于描述君主或皇帝即位,如“嗣臨寶位”(繼承皇位)。例如南朝陳徐陵的《讓散騎常侍表》和韓愈的《皇帝即位賀諸道狀》均以此指代新帝登基。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查字典》 或《漢語詞典》 等權威來源。
《嗣臨》(si̋ lín)是一個漢字詞,意為“接下來繼承或繼續承受某種職責、地位或權益”,通常用于形容接替或相承的事物或人。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口字旁)和臣(白字旁)。部首“口”表示口腔,表示聲音和語言;部首“臣”表示臣子,表示奴隸、侍從或屬下。
《嗣臨》的發音和拆分是:si̋(四聲)和lin(一聲)。它的筆畫數為16畫,其中“口”部5畫,“臣”部11畫。
《嗣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四書五經》的《孟子·盡心下》一章中。後來,《嗣臨》這個詞逐漸成為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常用詞。
《嗣臨》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嗣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嗣臨」可以用「緀」的形狀來代替「嗣」,用「臨」的形狀來代替「臨」。
以下是使用《嗣臨》這個詞的例句:
與《嗣臨》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
反義詞:
以上是關于《嗣臨》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