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婦的意思、介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婦的解釋

古代宗法稱嫡長子之妻為冢婦,非嫡長子之妻為介婦。《禮記·内則》:“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於姑,介婦請於冢婦。” 宋 葉適 《丘安人挽詩》:“左司遺事遠,介婦古風存。” 清 施閏章 《王白帆妾胡氏小傳》:“ 王 泣曰:‘若功過介婦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婦是古代禮制中特指嫡長子以外諸子之妻的稱謂,語出《儀禮·特牲饋食禮》"介婦皆被錫"鄭玄注。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1. 身份定位:介婦相對于"主婦"(嫡長子正妻)而言,特指家族中庶子或次子的配偶。這類女性成員在宗法制度下處于從屬地位,《禮記·内則》記載"介婦請于冢婦"的禮儀規定,體現其需向嫡長媳請示的倫理關系。

  2. 詞源構成:該詞采用會意造字法,"介"取"次等、輔助"之義,與"主"相對;"婦"為已婚女子的通稱。二字組合形成等級化親屬稱謂,反映周代宗法制下的妻妾尊卑秩序,此說可見于清代經學家孫希旦《禮記集解》對《内則》篇的注解。

  3. 禮制功能:在祭祀活動中,介婦需着特定服飾參與儀式。《周禮·天官·内司服》載"凡祭祀,共後之衣服及九嫔、世婦、女禦,凡内具之物",其中"世婦"即包含介婦群體,承擔助祭、薦豆等輔助性職責,該禮制功能在當代考古發現的東周青銅器銘文中得到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介婦”是古代宗法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

指非嫡長子之妻。在宗法制度下,嫡長子(即“冢子”)的正妻稱為“冢婦”,而其他兒子的妻子則統稱為“介婦”。兩者在家族禮儀與事務中的權限有顯著差異,例如祭祀時介婦需向冢婦請示,而非直接請示長輩。

二、詞源與結構

三、應用場景

  1. 禮儀規範:如《禮記》所述,婆婆年邁後,冢婦主持家務,介婦需通過冢婦請示事務。
  2. 文學例證:清代施閏章在傳記中提及“介婦古風存”,體現這一稱謂的曆史延續性;小說場景中亦用“一介婦人”形容非核心女性角色。

四、文化意義

反映古代嫡庶尊卑制度,強調家族内部等級秩序。這一稱謂現已不常用,但作為研究宗法社會的重要詞彙,仍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及相關曆史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黮背恩棄義長悌騁情充廬初陽悴荒當筆疊用獨腳虎發發轓車鳳女祠分子力敷愉負卒竿頭直上葛越功蓋天下工氣寡情薄意汩董貴璞過往孤篠寒山寺洪峰婚冠交援嘉什吉矜寵進脯淨得浄襪迥陌就刑峻敞拒守抗旱亢炎塊聚逵卒連肩撂地令攸鸾林命棺籤合籤省切責三寝樞奧疏稿竦神素腕訴衷情維那文人墨士舞筆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