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梵語譯音。意為印契。指以手結成的各種印形。《楞嚴經》卷六:“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説無邊秘密神呪,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亦省作“ 母陀 ”。 宋 黃庭堅 《*********贊》之一:“八萬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母陀羅”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但需注意與部分引申義區分。以下是綜合解析:
詞源
源自梵語“mudrā”的音譯,意為“印契”,即通過手指結成特定姿勢傳遞宗教含義。在佛教經典(如《楞嚴經》)中,常與手印、咒語等結合使用,象征諸佛菩薩的願力或神通。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密宗修行,指以手結成的各種印形,如觀音菩薩的“千手母陀羅臂”即象征其普度衆生的多種法門。
文化影響
宋代文人黃庭堅在《觀世音贊》中引用“八萬四千母陀臂”,借佛教意象表達接引衆生的慈悲精神,可見該詞已融入文學領域。
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母陀”作為獨立詞彙時,可能被引申為成語,表示“事物脫離本質”(如查字典解釋),這與佛教原意無關,屬于語義流變中的特殊現象。
“母陀羅”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佛教手印,而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了解密宗手印分類或文學化用例,可參考《楞嚴經》原文及宋代禅詩注解。
《母陀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母親的尊稱,即“媽媽”的意思。
《母陀羅》的部首拆分為“女”,共有9個筆畫。
《母陀羅》這個詞源于古代漢族民間的尊稱,用來表示對母親的敬愛和親昵。
繁體字為「母陀羅」。
在古代,漢字《母陀羅》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字形上,例如:「»{毌}ô羅{田}」。
1. 我的《母陀羅》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2. 《母陀羅》的愛是無私的。
母愛、母子、陀羅尼、母女、陀羅尼經
媽媽、娘親、老媽
父親、爸爸、老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