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俊士和選士。古代指可以教育深造的優秀人材。《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 宋 葉適 《陳民表墓志銘》:“先王擇司徒俊選,使升之入太學,既有聞其辨論,皆屬司馬於成德達材,何速也!” 宋 張師正 《括異志·梅侍讀》:“ 梅公 早預俊選,屯蹇不振,年始從欲,方遇知己。” 元 揭傒斯 《全州學記》:“君子登于俊選,野人免于刑僇,果何憚而不為哉!”
“俊選”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俊選”由“俊”和“選”二字組成:
組合後,“俊選”特指古代教育制度中選拔出的兩類優秀人才:俊士(更高層次的深造者)和選士(初步選拔的秀士)。
制度來源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古代選拔人才分兩步:
教育目的
這些人才需學習《詩》《書》《禮》《樂》等經典,最終成為國家棟梁。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俊選”解釋為“出色人才或優秀選擇”,這可能是詞義泛化的結果,但傳統語境仍以古代制度中的特定含義為主。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俊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選擇出的人才出衆、品質優秀。它表示對于有才能、有潛力、有出衆品質的人進行選擇和賞識。
《俊選》由部首“亻”組成,部首“亻”表示人。《俊選》的拆分筆畫是9畫。
《俊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廣泛應用于文學、政治、教育和各個領域。在繁體字中,俊選的寫法和簡體字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中,俊選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其字形可能有輕微變化。
1. 他在衆多申請者中進行了俊選, 最終選擇了一位優秀的員工。
2. 這個比賽是一個俊選優秀音樂人才的機會。
3. 這個俊選之後,他成為了一場重要演出的主角。
優選、擇錦、千裡選賢、千裡挑一、篩選、選拔。
選拔、挑選、精選、擇優。
平庸、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