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安寺的意思、靜安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安寺的解釋

在 上海市 内。原名“滬渎重玄寺”。相傳 三國 吳 赤烏 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 吳淞江 濱, 宋 大中 祥符 元年(1008年)改名 靜安寺 , 嘉定 九年(1216年)移今址。 清 光緒 六年(1880年)重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又到 靜安寺 前看那湧泉,用石欄圍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安寺是漢語中典型的專有名詞複合結構,由"靜安"(形容詞+動詞)與"寺"(宗教場所)構成。作為上海著名佛教寺院,其名稱蘊含多重釋義:

一、詞源學釋義 "靜安"出自《周易·系辭上》"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體現佛教禅定思想。《漢語大詞典》記載"靜"指心不妄動,"安"謂身心安穩,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東晉僧肇《肇論》"寂照靜安"之說,後成為佛教修行術語(《漢語大詞典》1997版,商務印書館)。

二、曆史沿革 該寺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渎重玄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遷現址後取《無量壽經》"身心寂靜,正定安穩"之義更名(《上海市宗教志》2009年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靜安寺記》碑文載:"靜者淨也,安者定也,乃成佛之根基"。

三、建築特征 主體建築群依《營造法式》建造,山門采用宋代"五山十刹"形制,大雄寶殿為明代重檐歇山頂結構,觀音殿保留清代擡梁式架構。寺内八處勝景載入元至正年間《靜安八詠集》(《靜安區志》1999年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現代釋義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界定,現為漢傳佛教禅宗臨濟宗道場,兼具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編號:滬宗場證字001號)、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入市級文保)和旅遊景區三重屬性(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官網公示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靜安寺是上海市靜安區的一座曆史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名稱與曆史演變、地理位置及文化意義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沿革

  1. 始建與早期名稱
    靜安寺始建于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渎重玄寺”,由西域僧人康僧會創建,是上海地區早期佛教傳播的重要據點。
    唐代更名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式定名“靜安寺”。

  2. 遷址與重建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原址(吳淞江畔)水患頻發,遷至現址南京西路。清光緒六年(1880年)大規模重建,近代又經曆多次修繕,如1984年重建鐘鼓樓。

二、名稱含義

三、地理位置與建築特色

四、文化影響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寺廟官方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虣世韠冕彬彬鄽郭蟾諸承前啟後荎藸抽芽觸撥大脔澹災雕悍抵鬭都管堕羅犀鳳采工礦企業蛤蟆花洞子壞字喚問還元水講開減耗界标羁留巾笈考合來由裂眼力彊倮蟲馬衣幕後操縱襻膊淜洪貧乏撲掩啟詞請間秦中染溺遶遶榮身乳犢不怕虎乳氣山珍海錯深計遠慮伸縮失得首術書槅子私度袒庇填隘唾手可得忘乎所以僞戾無厚烏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