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苟祿的意思、苟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苟祿的解釋

指官吏無功而受俸祿。 金 王若虛 《門山縣吏隱堂記》:“吏隱之説,始于誰乎? 首陽 為拙, 柱下 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舉為美談,而屍位苟祿者遂因以藉口。” 明 宋濂 《遁耕軒記》:“受民之傭而無功以報之,則為苟祿。” 清 朱琦 《感事》詩:“忠義乃在民,苟祿亦可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苟祿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苟”與“祿”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官吏貪圖祿位而屍位素餐,缺乏責任擔當。以下從詞義、語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分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分解

    • 苟:本義為“苟且”“草率”,引申為“不正當獲取”或“不擇手段維持”。《說文解字》釋為“苟,草也”,後衍生出“馬虎”“敷衍”之意(《漢語大詞典》第9卷)。
    • 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祿、官職。《禮記·王制》載“位定然後祿之”,強調祿位與職責的綁定關系。

      二字結合後,“苟祿”特指為保住官位俸祿而敷衍塞責的行為,含強烈貶義。

  2. 完整釋義

    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苟祿”即“苟且貪戀祿位”,形容官員為私利放棄職守,如宋代王禹偁《三黜賦》批判:“豈敢為佞以苟祿兮,但思直道以報君。”


二、文化背景與典型用例

  1. 儒家倫理的批判對象

    儒家強調“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将“苟祿”視為道德污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斥責此類行為“失士大夫之節”。

  2. 曆史文獻中的典型例證

    • 《漢書·王莽傳》:記載官吏“苟容偷合,持祿保位”,揭露官僚系統腐敗。
    • 範仲淹《奏上時務書》:痛陳“苟祿之臣”導緻政事荒廢,呼籲革新吏治。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語義側重 情感色彩
屍位素餐 占位不履職 強烈貶義
濫竽充數 無才而充任職位 貶義
苟祿 貪戀祿位而失職 道德批判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9卷,第1187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458頁。
  3. 《禮記·王制》(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王禹偁《小畜集·三黜賦》(《全宋文》卷一百五十四)。
  5. 範仲淹《範文正公集·奏上時務書》(四部叢刊本)。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華經典古籍庫(https://www.gujiguan.com/)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線上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苟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官吏沒有功績卻接受俸祿,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官員屍位素餐的行為。例如清代朱琦在《感事》詩中寫道:“忠義乃在民,苟祿亦可恥”,強調無功受祿的可恥性。

  2. 字詞拆分與構成

    • 苟:意為苟且、不正當;
    •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
      組合後表示“通過不正當方式獲取的俸祿”或“不配得的待遇”。
  3. 古籍引用與語境

    • 金代王若虛在《門山縣吏隱堂記》中,以“屍位苟祿”批評官員占位不做事;
    • 明代宋濂《遁耕軒記》提到“無功而受祿即為苟祿”,進一步明确其貶義内涵。
  4.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類似表達包括“屍位素餐”“無功受祿”等,均指向不勞而獲或失職行為。反義詞則可對應“功成受賞”“盡職盡責”。

總結來看,“苟祿”多用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通過批判官員失職現象,傳遞對廉潔奉公的倡導。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佩文韻府》《門山縣吏隱堂記》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傍薦冰锷播土揚塵殘年餘力骖左裳帏騁辯鹑鷇悰緒村話大翁登廂掉價丁壯地球輻射帶額角惡心煩防護林感忾高絙伎關東軍鬼刻神劖黃蜀葵阛肆活國僭僞醮薦籍館錦機酒風老先立候凜承柳子戲攣格淪逝露形履長盲流冒破梅臘黴爛明燭天南奶烏他庖廚潛軍旗兵宂曼灑濯賞罰身肌侍胡石壇雙栖雙宿書役徒爾完士僞薄遐厲纖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