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僭僞的意思、僭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僭僞的解釋

(1).指越禮不軌之事。《後漢書·孔融傳》:“是時 荊州 牧 劉表 不供職貢,多行僭僞,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輿。”

(2).舊指割據一方的非正統的王朝政權。《宋書·武帝紀下》:“姦宄具殲,僭僞必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内外相制,無輕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僞,馴至丕平。”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高青丘詩》:“獨是 張士誠 有 浙右 時,羣彥多受其宮, 青邱 獨屏居 吳淞江 上,其不仕僭僞,已有卓識。” 白壽彜 《談史學遺産》:“《通鑒綱目》強調正統,就是要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專擁護某一皇朝的統治,而對于反對這種統治的政治力量一概稱作‘僭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僭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越禮不軌之事
    指超越禮制規範或違背正統的行為。例如《後漢書·孔融傳》提到,劉表因不履行職貢、擅自舉行天子規格的郊祀,被斥為“多行僭僞”。

  2. 非正統的割據政權
    用于指代曆史上不被承認為正統的地方政權或篡位勢力。如《宋書·武帝紀下》稱“奸宄具殲,僭僞必滅”,強調對割據勢力的讨伐。


二、文獻例證與曆史應用


三、總結

“僭僞”兼具行為與政權的雙重批判色彩,既用于譴責個人越禮,也用于否定割據政權的合法性。其使用貫穿漢至清代文獻,是古代政治倫理和史學觀念的重要載體。如需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僭僞

《僭僞》是一個含義豐富且有着悠久曆史的漢字。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牛”字部首,右邊是“示”字部首。根據筆畫順序,它一共有10畫。

“僭僞”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出現,意指冒充、僞造、假冒、假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這個詞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以僞裝冒充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僭僞的寫法基本上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例如,“僞”字的右邊會多一點“犬”的書寫筆畫,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輕易辨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僭僞的構造也略有不同。例如,古代寫作“僣僞”(古代繁體字)或“僣僞”(古代簡體字),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仍然能夠找到。

以下是“僭僞”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行為完全是僭僞的,裝作一副無辜的樣子。
  2. 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那些以僞裝為手段來欺騙他人的行為。
  3. 僞善者常常使用僭僞的行為來掩蓋他們真實的動機。

以下是一些與“僭僞”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過了解“僭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豐富我們的漢語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