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勒”。1.國畫的一種技法。用筆順勢為鈎,逆勢為勒;也有以單筆為鈎,複筆為勒的。一般不分筆勢順、逆或單、複,凡以線條鈎畫物象輪廓,統稱鈎勒。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卷五:“﹝ 張遜 ﹞善畫竹,作鉤勒法,妙絶當世。”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将軍畫卷》:“卷中煙霞縹緲,鉤勒精嚴,亦純是武衛家法。” 朱自清 《羅馬》:“他的構圖裡氣韻流動着,形體的鈎勒也自然靈妙。”
(2).指書法中的雙鈎法。用細線條鈎摹一種字體,便于傳寫存真,或雕刻碑版。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家刻》:“ 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 劉鐶之 刻其叔父 文清公 墉 平生所為書,餘時在京師為之鈎勒。”
(3).指創造象形文字時的刻劃方法。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由錐鑿一點,雕刻一畫,引長其縱橫,鈎勒而曲直之,摹拟動植諸物,以肖厥象。”
(4).指用硃筆在文章的起承轉合等處打鈎劃杠,做分段之類的标志。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話》卷上:“餘所見 葉文莊 與 中盛 遺集寫冊,皆手自點竄鈎勒。”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徐文長胡穉威》:“比應京兆試,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讀,即鈎勒皆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文章圈點》:“書有圈點鈎勒,始自前 明 中葉選刻時文陋習。”
(5).猶描寫、刻畫。 ********* 《冬夜評論》:“詞句短簡,便不能不隻将一個意思的模樣略略的鈎勒一下。”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六七:“這是 橫山 詩論的一個簡單的輪廓。下文再就這輪廓上細細地鈎勒。”《<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前言》:“對 清 朝官吏的丑惡面目,用十分樸素的手法鈎勒得唯妙唯肖。”
“鈎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技法定義
指用線條勾描物象輪廓的繪畫方法,用筆順勢為“鈎”,逆勢為“勒”,統稱“勾勒”或“雙鈎”。完成後通常填色,與“沒骨”“點簇”技法相對。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工筆花鳥畫,如“勾花點葉”或完全雙勾的技法。
描寫與刻畫
引申為用簡練筆觸描繪事物輪廓或特征,如“簡單鈎勒幾筆”。
成語引申(需謹慎參考)
低權威性來源提到“鈎勒”可比喻用計謀施壓迫使對方屈服,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繪畫典籍(如、4)及明清文學作品(如、7)。對成語用法存疑時,建議優先依據權威文獻。
《鈎勒》是一個漢字詞彙,其詞義解釋為使用鈎子牽引或束縛。
《鈎勒》這個詞的部首是钅(鈎)和廾(勾),共計9個筆畫。
《鈎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從《說文解字》可以發現其早期的用法和記錄。在繁體字中,《鈎勒》的寫法保留了原始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鈎勒》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鈎勒」。
1. 他用一根繩子将樹枝鈎勒住,防止樹枝被風吹落。
2. 這個罪犯被警察用手铐鈎勒住,無法逃脫。
1. 鈎攏:用鈎子扣住或聚集。
2. 牽勒:用繩子或其他材料拴住或控制。
3. 提勒:用提線或其他裝置将物品上下牽引或舉起。
1. 牽引:用繩索、裝置等将物體牽拉、拖動。
2. 拖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的存在而受到壓力、困擾。
1. 松開:解開、放松束縛。
2. 解脫:擺脫、獲得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