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lse;pulsate]∶動脈有規則的周期性擴張和收縮
(2) [beat rhythmically;throb]∶有節奏地跳動
跳動。多指心髒等的跳動。 蕭軍 《羊·職業》三:“同時好像還有點怕,怕什麼呢,自己也不知道,心髒搏動得很厲害呢!” 王統照 《號聲》:“號音與他的生命力的搏動相迎,相拒,同時又容易相合。”
"搏動"是現代漢語中描述規律性跳動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指生命體或物體有節奏的收縮與舒張運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權威釋義,該詞包含三個語義層次:
一、生理學層面特指心髒或血管的節律性運動。《醫學大辭典》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在心血管條目中強調,健康成人靜息狀态下的心髒搏動頻率應為60-100次/分鐘,這種由窦房結引發的周期性收縮是血液循環的核心動力源。例如臨床醫學中常用的"窦性心律不齊"診斷,即指心髒搏動節律的異常變化。
二、生物學範疇延伸至器官組織的機械運動。《人體解剖學圖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在脈管系統章節指出,除心髒搏動外,動脈血管壁的彈性搏動也是維持血壓穩定的重要機制。這種搏動波從主動脈開始,以6-10米/秒的速度向末梢血管傳導。
三、文學修辭中借指具有拟人化特征的運動形态。《中國文學描寫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收錄了茅盾《子夜》中"工廠的煙囪搏動着黑煙"的經典用例,此處通過通感手法将工業意象與生命體征相關聯,突顯動态美感。該用法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具有較高出現頻率,多用于渲染場景的生動性。
在古漢語語料中,"搏動"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描述為"真氣之往來",強調生命能量傳遞的節律特征。這一概念在《醫宗金鑒》(清代吳謙編纂)等典籍中發展為"脈息搏動"的中醫診斷體系,通過切脈判斷人體氣血運行狀态。
“搏動”是一個多領域使用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有節奏的跳動或振動,具體解釋如下:
指物體或生命體因内在力量或外部作用産生的規律性起伏運動,通常伴隨明顯的節奏感。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醫學或物理學中的具體機制,建議查閱專業文獻或教材。
暗主憋強並列伯忽蠶屋塵響抽象藝術穿貫初旬第一義噸海裡敦質發麻仿書菲什風佩馮唐老風向标分土宮衛圭角岸然鬼摸腦殼海椒嚎嚷貉子鶴樓峻砉劃家奴交攻加薪寂默看碧成朱款托鹩哥力小任重嫚書面進描畫農本前侯淺顯青錢萬選瓊香啟驗日上三竿澀浪山坡地善忘慎墨失慎倏而铄金素賞蜩梁替當捥發跣跗弦管鹹秦吸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