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挂”。見“ 鉤掛 ”。
亦作“鈎挂”。如鈎挂物。 漢 王充 《論衡·累害》:“嫉妬之人,隨而雲起,枳棘鉤掛容體。”京劇《沙家浜》第三場:“鈎挂三方來闖蕩: 老蔣 、鬼子、青紅幫。”
“鈎挂”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用鈎子懸挂物體,如“月亮像銀鈎挂在樹梢”。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具體事物,例如家居用品中的挂鈎、活動假牙的卡環鈎挂鄰近牙齒等場景。
比喻意義
引申為用巧妙手段暗中牽制或控制他人,如京劇《沙家浜》中“鈎挂三方來闖蕩”即指通過策略聯合多方勢力。這種用法強調隱蔽性和策略性,常見于文學或口語表達。
來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累害》的“枳棘鈎挂容體”,描述荊棘鈎挂身體的具象場景。後逐漸衍生出抽象含義,成為描述人際或政治操控的隱喻。
使用場景
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如挂鈎、假牙設計),也可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描述,如京劇台詞、古籍引用等。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上述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鈎挂是一個動詞,意思是使用鈎子或類似的工具把物品懸挂起來。
鈎挂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鈎(钅)和挂(卩)。其中鈎的部首是钅,它的拼音是gōu,總共有三個筆畫。挂的部首是卩,它的拼音是guà,總共有五個筆畫。
鈎挂一詞源于漢語,起初是用古漢字書寫。在繁體字中,鈎的形狀稍有變化,但意義和拼音均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差異。鈎挂在古代的寫法為「鈎掛」,其中「鈎」為鈎的寫法,「掛」為挂的寫法。
他用一根鈎子把帽子鈎挂在牆上。
鈎挂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鈎挂衣架」、「鈎挂鞋帶」等。
類似的動詞還有「懸挂」、「垂挂」、「扣挂」等。
與鈎挂的意思相反的詞是「摘取」、「拆卸」和「取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