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岘的意思、大岘的詳細解釋
大岘的解釋
(1).山名。在 山東省 臨胊縣 東南,即 穆陵關 ,舊稱 齊 地天險。 東晉 劉裕 攻 南燕 慕容超 , 南燕 大将 公孫五樓 謂宜斷據 大岘 ,堅壁清野,以絕 晉 軍之資, 超 不從。即此山。見《宋書·武帝紀上》。後泛指險關。 宋 陸遊 《夜登千峰榭》詩:“度兵 大峴 非無策,收泣 新亭 要有人。”
(2).山名。在 安徽省 含山縣 ,又名 赤焰山 。 南北朝 時與 小岘 并為軍争之地。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岘的解釋 岘 (峴) à 〔岘山〕山名,在中國湖北省。亦稱“岘首山”。 小而高的山嶺。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大岘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字義解析
- 岘(xiàn)
- 本義指小而險峻的山嶺,引申為險要的山隘。《漢語大詞典》釋為“山嶺險要處”,常見于古代軍事地理描述。
- “大”的修飾作用
- 強調其規模或戰略重要性,如“大岘”特指特定山脈或關隘,區别于普通山嶺。
二、曆史地理專指
大岘山(今山東沂水穆陵關)
- 地理位置:位于山東省沂水縣北部,是沂山山脈的險要隘口,古稱“穆陵關”或“大岘關”。
- 戰略意義:
- 南北朝時期為南北政權争奪要地,因山勢險峻、通道狹窄,易守難攻。《讀史方輿紀要》載:“大岘山高七十丈,絕險如關”。
- 著名戰役:公元409年,東晉劉裕北伐南燕,南燕君主慕容超未守大岘山險要,緻晉軍長驅直入,終緻亡國(《資治通鑒·晉紀》)。
三、文獻例證
- 《南史·宋武帝紀》:
“(劉裕)過大岘,燕兵未至,舉手指天曰:‘吾事濟矣!’”
印證大岘山為軍事屏障,突破即占先機。
- 《水經注·沂水》:
“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東南過其縣南,又東過臨沂縣,又東過襄贲縣東,屈從縣南西流,又屈南過郯縣西……”
間接描述大岘山所處沂水流域的地理脈絡。
來源依據:
- 字義解析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曆史地理部分引自《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及《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點校本)。
- 文獻例證參考《資治通鑒》(中華書局校勘本)、《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大岘”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背景:
1.地理位置
- 山東省臨朐縣東南:大岘是古代著名的山嶺關隘,即今穆陵關,為齊地天險。此處地勢險要,是古代軍事防禦的重要屏障。
- 安徽省含山縣: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時期與“小岘”同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戰略意義。
2.曆史事件
- 東晉劉裕伐南燕:公元409年,東晉将領劉裕北伐南燕,南燕大将公孫五樓曾建議據守大岘并“堅壁清野”,但君主慕容超未采納,最終導緻南燕戰敗。此戰凸顯了大岘的軍事價值。
3.文學與引申義
- 泛指險關:後世常以“大岘”代指險峻的關隘。例如,南宋陸遊在《夜登千峰榭》中寫道:“度兵大峴非無策”,借其險要喻指戰略要地。
4.“岘”字的含義
- 單字“岘”指小而險峻的山嶺,如湖北襄陽的岘山(又稱岘首山)。此意與“大岘”的專指地名不同,需注意區分。
參考資料
以上信息綜合自曆史記載及詞典解釋,完整内容可查看來源網頁(如、4、5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捕白影珠榜花被告壁龍兵來将迎,水來土堰壁人慚鄧禹倉玉赤府出雲入泥大叫盜視冬汛返倒諷説賦材伏旱腐局閣仔公券勾乙貫注閨合故事片河步龢銮畫旗夾望車嫁資酒家胡客單遼族孿子茅焦蜜草磨它子内升鉛镴棄末返本鲭鳀清馨趣駕灑練山崩水竭省慎深信不疑石圻實物獸環睡車稅負說舌書帖通索外畿望地危言核論閑職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