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r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三伏之一;見“初伏”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三伏頭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農諺選·下種季節》:“頭伏芝麻二伏豆,三伏裡頭種綠豆。”《人民文學》1983年第6期:“飄飄灑灑頭伏雨,如煙如霧細無聲。”
頭伏,又稱“初伏”,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外的雜節氣之一,指三伏天的第一階段,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熱時期的開始。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節氣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說明: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頭伏”即“初伏”,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共10天。此時地表熱量積累達到峰值,氣候以高溫、高濕為典型特征。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時間規則
頭伏起始遵循幹支紀日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天幹為“庚”的日子)為入伏首日。例如2025年頭伏為7月15日(庚申日)至7月24日。
計算公式:
$$ text{夏至日期} + 20 sim 30 text{日} = text{第三個庚日} $$
來源:《中國天文年曆》
氣候特點
頭伏期間副熱帶高壓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常達35℃以上,伴隨強日照與雷陣雨,易形成“桑拿天”。農業上需防範幹旱與病蟲害。來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飲食習俗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之說,餃子象征元寶,寓意伏天補充能量;南方部分地區食羊肉湯,以熱制熱驅寒氣。來源:《中華民俗大典》
養生傳統
中醫認為頭伏是“冬病夏治”關鍵期,常通過貼三伏貼、艾灸等方式調理虛寒體質。來源:《黃帝内經·素問》
權威參考來源:
“頭伏”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節氣概念(主要用法)
二、成語含義(較少用) 指在競賽、任務等場景中第一個失敗或遭遇困難的人,含貶義。例如:“這次比賽他成了頭伏,早早被淘汰。”
擴展知識: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日常使用中以節氣解釋為主。
禀仰碧瑩補償不可當才缊尺碼次雎錯臂擋泥闆箪瓢屢空但已大小蘇大雪山脈滴屑屑兜地短券笃固多項式赴湯跳火高屋建瓴貴厚雇直侯印懷真抱素混窮焦土祭典嗟矜街檐楬橥開屏朗豁老郎拉拽馬檛明酽牛肉牛尾貍豈顧圊廁清罇窮滴滴求舊取快一時攝伏事化飾僞收挽雙弓餂弄停産吞象獻歌先資小蔥拌豆腐狎黠下昃謝禮膝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