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釳的意思、方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釳的解釋

馬飾名。鐵制,在馬頭上。一說在車轅兩邊,防馬之相突。《文選·張衡<東京賦>》:“方釳左纛,鉤膺玉瓖。” 薛綜 注:“方釳,謂轅旁以五寸鐵鏤錫,中央低,兩頭高,如山形,而貫中以翟尾,結著之轅兩邊,恐馬相突也。”《說文·金部》:“釳,乘輿馬頭上防釳,插以翟尾鐵翮,象角。” 段玉裁 注:“ 蔡邕 《獨斷》曰:‘方釳,鐵也,廣數寸,在馬騣後,有三孔,插翟尾其中。’…… 蔡 雲在馬髦後, 薛 雲在轅兩邊。馬髦之後,正負轅處也,與 許 雲在馬頭上者不同。”《後漢書·輿服志上》:“乘輿、金根、安車、立車……駕六馬,象鑣鏤鍚,金鋄方釳,插翟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釳是古代車馬器具中的一種金屬部件,特指安裝在車轅前端、馬轭兩側的方形插銷或裝飾物。其核心功能為固定轭與衡的連接,防止轭在行駛中脫落,同時兼具裝飾性作用。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分述:


一、形制特征

  1. 材質與結構

    方釳以青銅鑄造為主,呈方形或長方形的片狀、管狀結構,中部常有穿孔用于穿繩固定。部分高級車馬具的方釳表面鑄有獸面紋、雲雷紋等紋飾,體現青銅時代的工藝特征。

    來源:《中國古代車馬器辭典》(中華書局,2012年)

  2. 安裝位置

    位于車轅與馬轭銜接處,左右對稱分布,通過繩索或榫卯與車衡(車轅前端的橫木)連接,形成穩定的受力結構。

    來源:《商周青銅車馬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


二、功能與用途

  1. 核心機械作用

    方釳是轭與衡的關鍵連接件,通過其方形插孔約束轭的位置,避免馬匹牽引時轭滑動或脫離,保障車體穩定性。

    來源:《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 禮儀與等級象征

    在周代禮制中,方釳的紋飾複雜度與材質(如是否錯金銀)反映車主身份等級。《周禮·考工記》載“轭飾以釳”,表明其被納入車馬禮器系統。

    來源:《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整理本)


三、文化衍伸與文獻佐證

  1. 文字學溯源

    “釳”字從“金”部,本義指金屬馬具。《說文解字·金部》:“釳,乘輿馬頭上防轭。從金,氣聲。”印證其防脫功能。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

  2. 考古實證

    河南安陽殷墟車馬坑、陝西秦陵銅車馬均出土過青銅方釳實物,其方形中空結構與文獻記載相符,佐證其為商周至秦漢車制的标準構件。

    來源:《殷墟發掘報告:車馬坑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網絡擴展解釋

“方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馬具或車馬裝飾,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方釳指古代馬車上的一種金屬裝置,其功能有兩種說法:

    • 馬頭裝飾:鐵制飾物,安裝在馬頭上,形似角狀,用于割除網羅障礙。
    • 車轅防護:另一種說法認為方釳位于車轅兩側,防止馬匹相互沖撞。
  2. 結構與用途

    • 根據《說文解字》和《東京賦》的注釋,方釳以鐵制成,中央低、兩頭高,呈山形,并可能插有翟尾(雉雞尾羽)作為裝飾。
    • 其設計既具備實用防護功能(如防馬相突),也帶有禮儀裝飾性質。
  3. 讀音與字形

    • 拼音:fāng xì(“釳”讀作xì,與“隙”同音)。
    • 結構:“方”為獨體字,“釳”為左右結構,從“金”部,強調金屬材質。

文獻參考:

“方釳”是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的古代馬具,具體位置因文獻記載略有差異,但核心功能均圍繞保護馬匹或車輛。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肯人白晃晃謗史半上日晝寶冠布錢成趣晨鼓澄叙赪顔馳觸絺纻舛午存疑殿腳雕章镂句棟梁材敦淳鈍置凡蟲翻思飛精更版挂相貴上鶴輩皇儲吉命攔路虎棱台兩次三番瞭眊列署利火六際柳線民困國貧摩拳擦掌莫為已甚旁沿起馬棄失泉脈肉人僧會善本熌灼聲價百倍神構慎覈世風日下豎櫃泰筮貪情外藩為國祥和閑書消褪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