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無飄渺的樣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今讀《度人》、《大洞》、《靈寶》、《太清》等經,大概規模釋氏之形骸,以誕誑流俗,玄旨眇論邈如也。”
邈如,漢語複合詞,由“邈”與“如”構成,屬于書面語表達。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被釋為“形容事物、情感等缥缈遙遠,難以觸及或捉摸的狀态”,其核心語義包含空間距離的遼遠與抽象層面的不可及性。
從構詞法分析,“邈”本義指時空上的遙遠,《說文解字》注其“遠也,從辵貌聲”,引申為抽象層面的疏離感;“如”作比拟詞,表示相似或等同。二字組合形成比喻性結構,強調對遙遠事物的形象化比拟。例如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聖賢之道邈如星河”,即以天文現象比拟道德境界的高遠。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保留古典意蘊,常見于文學評論與哲學論述。如錢鐘書《管錐編》評《詩經》意象時,用“邈如孤鴻”形容詩歌意境的超逸特質。近義詞“渺茫”“杳然”側重客觀距離,而“邈如”更凸顯主體對距離的主觀感知,這一差異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有詳細辨析。
“邈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邈如”意為虛無飄渺的樣子,形容事物或意境遙遠、難以捉摸,帶有超脫現實的色彩。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創作中。
古籍用例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寫道:“玄旨眇論邈如也”,此處“邈如”形容道家經典的深奧理論如同虛無缥缈,難以完全參透。
現代造句
例如:“臣聞有國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使高下有差,等級逾邈”,此處“邈”引申為差異顯著,與“如”組合後強化了距離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參考《少室山房筆叢》等文獻來源。
跋扈柏槚榜頭寶床寶璐側麗詞宗的彀德宇點字動程東嵎斷袖之寵附識高飛遠翔告假根蕟公因式官官廣文先生寒拾黑闇呴沫鐄鐄荒無人煙忌避解解井鹵金瘍跨總闚涉枯皮僚仆醨薄犂鉏獵頭靈轅漫罵朦昧木索青冥情竅青壇輕秀慶煙人滿為患榮科澀竹繩其祖武視爲寇雠獅子壺四谏枉殁衛服文庫五帝坐武頭楯閑工夫香藭洩節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