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漢書·酷吏傳·嚴延年》:“我不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東歸,埽除墓地耳。” 顔師古 注:“言待其喪至也。”後以“埽墓”為等待禍發之典。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二:“ 南齊 徐文景 方貴盛,其父深憂之曰:‘我正當埽墓待喪耳。’”
(2).于墳上培土,清除荒草,并進行祭奠。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介類·蟒》:“ 乾道 間, 歷陽 芮不疑 ,從父埽墓。”
埽墓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常用的“掃墓”相同,指在特定時節(如清明節、寒食節等)前往墓地祭奠、清掃和修整先人墳墓的傳統習俗。以下從字源、釋義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說明:
埽(sào)
本義指“用樹枝、秫稭等捆紮而成的護岸或堵水工具”,後引申為“清掃”之意。在“埽墓”中,“埽”通“掃”,表示清除雜草、整理環境的行為。《說文解字》釋:“埽,棄也。從土,帚聲。”段玉裁注:“埽,除穢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墓(mù)
指埋葬死者的墳茔。《禮記·檀弓》載:“墓,冢茔之地。”強調其作為祭祀場所的莊重性。
來源:《禮記正義》(漢代鄭玄注)。
“埽墓”即清掃、修葺墳墓,并舉行祭奠儀式。其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清史稿·禮志》明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埽墓展祀。”
來源:《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起源:
埽墓習俗可追溯至周代“墓祭”制度,最初為貴族禮儀,後逐漸民間化。唐代将寒食掃墓納入禮制(見《唐會要》),宋代以後與清明節融合,成為全民習俗。
來源:《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社會意義:
傳統觀念中,埽墓是“孝道”的實踐,通過維護祖先居所體現“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同時具有凝聚家族、傳承文化的作用。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來源:《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掃墓”為通用詞,“埽墓”多見于古籍或方言。其内涵亦從家族祭祀擴展至公祭英烈(如烈士陵園掃墓),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儀式。
“埽墓”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典故隱喻(曆史文獻用法) 源于《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原句“埽除墓地耳”指嚴延年預見兒子将遭禍,要求其提前清理墓地等待喪事。後引申為“等待災禍發生”的隱晦表達,如清代納蘭性德《渌水亭雜識》中“埽墓待喪”即用此典。
二、實際行為(掃墓活動) 指傳統祭掃墳墓的行為,包括: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核實。
坳窪百般刁難白旂白雲山被旨鞭镫朝彥傳入初化钿筐發奸蜂窠蟻穴風師豐穎附寶附說服務改都戈革孤老院哄哄紅壤黃牲回徨火角虎皮羊質稷饋經費開價胯衫遼遶流莩洛英瞑工模胡南北司擬非其倫配列憑城辟陽之寵破瓦淺澱乾吉情蹤起疱勢望時豫書讀五車私訪四言詩遡流求源體貼推展洧淵辒辌五房無字碑夏潦崤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