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氣逆而妨害。《後漢書·皇後紀下·順烈梁皇後》:“朕素有心下結氣,從閒以來,加以浮腫,逆害飲食,寖以沉困。”
(2).迕逆而加害尊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彼雖畜也,猶謂父焉,豈以艱辛,而興逆害?”《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莫言愚人,返生逆害。”
“逆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體内氣息逆亂導緻身體機能受阻。例如《後漢書·順烈梁皇後紀》中提到“逆害飲食”,描述因氣逆引發的消化問題。該用法多出現于古代醫學文獻,特指病理狀态下的生理功能障礙。
指違背倫理綱常,對長輩或上級進行傷害。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豈以艱辛,而興逆害”,敦煌變文亦用此義批評不孝行為。這種用法強調對傳統倫理秩序的破壞。
個别資料(如)提出“逆來順受”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理解,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提示: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8提及相關文獻)。
逆害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逆反、危害。
逆害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宀。辶(辵)是表示行走的部首,宀是表示“宅”的部首,它們分别位于左邊和上邊。逆害一共由10個筆畫組成。
逆害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的“害”從原來的意思是指危險,危害。而“逆”是與“順”相對,表示違反,反抗的意思。
逆害的繁體字為「逆害」,沒有太大的變化,保持了簡體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代,逆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它們的寫法可能會使用繁體的字形或者其他的字形。但總體來說,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他的行為舉止逆害了公司的規定,給整個團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逆境、逆流、逆戰、害人、害群之馬。
違害、危害、破害。
順利、順守、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