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獵的意思、讨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獵的解釋

征戰和狩獵。《新唐書·陸贽傳》:“且以水草為居,讨獵為生,便於馳突,不恥敗亡,此戎狄所長,中國之短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通過武力或組織化的方式進行的狩獵活動,尤其強調其軍事訓練或征伐的性質。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讨(討)
    • 本義為「聲讨」「征伐」,引申為有組織、有目的的武力行動。《說文解字》釋為「治也」,含整治、征服之意。
  2. 獵(獵)
    • 指捕捉野獸的行為,後泛指狩獵。《爾雅·釋天》稱「春獵為蒐,冬獵為狩」,強調季節性與規範性。

      合義:二字結合後,"讨獵"超越普通狩獵,特指以軍事化手段進行的大型圍獵,常作為練兵或彰顯武力的活動。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征伐性的狩獵」,指出其多見于古代軍事文獻,如軍隊通過圍獵訓練戰術、補充軍需(《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4頁)。

  2. 《辭源》

    強調其與「田獵」的關聯,但更突出武力屬性,如《後漢書》中「讨獵羌戎」的用例,體現對邊疆部族的軍事威懾(《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曆史語境與用例

  1. 軍事訓練功能

    周代「大田之禮」即國家級的讨獵活動,《周禮·夏官》載:「中春教振旅……遂以蒐田」,将狩獵與戰陣演練結合。

  2. 政治象征意義

    漢代帝王通過「讨獵」展示武力,如漢武帝上林苑狩獵「格熊豕,馳野獸」,實為震懾諸侯(《史記·孝武本紀》)。

  3. 邊疆治理手段

    明清時期在東北、蒙古地區組織「秋狩」,兼具控制邊疆與物資掠奪的雙重目的(《清史稿·兵志》)。


四、與現代詞彙的區分

需注意與「狩獵」「打獵」等詞的差異: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讨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征戰和狩獵的結合,既包含軍事征讨,也涉及狩獵活動。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邊疆民族或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

  2. 文獻出處
    在《新唐書·陸贽傳》中有記載:“且以水草為居,讨獵為生,便於馳突,不恥敗亡,此戎狄所長,中國之短也。”此處“讨獵”體現了遊牧民族通過征戰與狩獵維持生存的特點。

  3. 擴展理解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資源獲取的兩種重要方式:軍事行動(“讨”)與生産活動(“獵”)。這種雙重性尤其適用于描述草原民族“戰時為兵,閑時狩獵”的生存模式。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中。如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新唐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襃借鼻毛不伐不桡草窪車輮叢冢粗惡單乘當道大鹽耳不忍聞貳臣放蕩不羁奉嘗浮雲朝露鼓忭梏拲規卿希牧國勢海凫翚衣蔣經國鸠子局調口尚乳臭寬垲哭天喊地醴齊柳床鸾鈴律尺麥餅卯金蒙古幕北難爲嫔德憑攬悭吝乞籴且不說勤恤祈羊群國宂絆身後識方幹蝕敗守和鼠肚雞腸思負态勢桃葉女天年彤庭頭編往昔吳大伯烏骨雞鞋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