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函谷的意思、函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函谷的解釋

亦作“ 凾谷 ”。 函谷關 。 三國 魏 曹植 《又贈丁儀王粲》詩:“從軍度 凾谷 ,驅馬過 西京 。” 唐 李白 《古風》詩之三:“收兵鑄金人, 函谷 正東關。”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 老子 的西出 函谷 ,為了 孔子 的幾句話,并非我的發見或創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函谷是中國古代重要關隘名稱,具體指函谷關。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函”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舌也,象形”,後引申為“匣子”“包含”之意,此處指關隘地形如匣;“谷”取《爾雅》“水注谿曰谷”之義,特指兩山之間的通道。組合成詞後,專指崤山至潼津段峽谷通道,該地形勢險要,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辔”之險。

二、地理定位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函谷關始設于戰國秦孝公時期,地處今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連接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的咽喉要道。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标注其坐标“東經110°21′,北緯34°38′”。

三、文化象征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具有特殊意象,如賈誼《過秦論》所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李白《古風》中“函谷正東開”等詩句,均以函谷象征軍事屏障與地域分界。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特别強調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價值。

四、曆史演變

《資治通鑒》記載函谷關曆經三次遷建:秦關(靈寶)、漢關(新安)、魏關(洛陽)。其中秦關遺址現存民國時期重修的道教太初宮,存有尹喜望氣、老子著經等傳說碑刻,這些實物印證了該地作為文化載體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函谷”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主要指中國古代的重要關隘——函谷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函谷”得名于其地理特征,“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其中“函”指匣子,形容兩側山勢險峻如匣,中央谷道狹窄僅容一車通過,形成天然軍事屏障。

二、地理特征

  1. 位置:位于河南省靈寶市,西接高原,東臨絕澗,南靠秦嶺,北依黃河,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
  2. 地形作用:谷道狹窄處僅寬數米,古代十萬大軍通過時隊伍綿延數十公裡,易被守軍分段截擊()。

三、曆史意義

  1. 軍事要塞:
    • 戰國時期秦國的東大門,六國聯軍多次在此敗退,如楚懷王伐秦時“伏屍百萬,流血漂橹”()。
    • 曆史上發生過劉邦拒項羽、安史之亂桃林大戰等著名戰役()。
  2. 政治象征:
    • 漢武帝時期曾東遷函谷關至新安,形成“漢函谷關”,成為洛陽門戶()。

四、文化典故

  1. 道家起源:老子西行途經函谷關,受關令尹喜之邀寫下《道德經》,“紫氣東來”典故由此誕生()。
  2. 成語典故:如“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等曆史故事均發生于此()。

五、詩詞引用

曆代文人如李白、魯迅等曾以函谷關為題材創作,如李白《古風》中“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關”(),魯迅《出關》亦提及老子出函谷之事()。


提示:若需了解函谷關現存遺址或具體戰役細節,可查看、7、8、10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把鼻八達嶺鮑人八字牙梳表情标準鏡頭播時蠶頭常爵惝罔谄敬蟾逃兔遁宸筵晨齋蟲镌鼠齧此時達常搗練子佃戶電邁飛珠濺玉豐将幹端坤倪歌拍工讀學校诟怒桧檝閨流寒落呵欱紅案鴻音金剛砂九寡抗違空餘連纏連觀離慜曆選凝眼逆天暴物怕不道乾綱清嘯清揚三常擅作威福水齋肆宥所欽素着苕穎蛻骸兔盧武落向學顯尊羲娥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