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衙的意思、报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衙的解释

(1).旧时官吏升堂治事时,官衙鸣鼓以告众,谓“报衙”。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蹀躞騶先驾,笼铜鼓报衙。”《金史·宣宗纪上》:“今旦视朝,百官既拜之后,始闻 开封府 报衙声。” 元 方回 《早起》诗:“牕曙书灯暗,閒居免报衙。”

(2).蜜蜂聚集于蜂王周围。 明 高启 《题许澜伯三虫图》诗:“蜜脾未满报衙频,蠹化初成傅粉新。”参见“ 蜂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衙是古代中国衙门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吏在衙门升堂办公前,通过击鼓或敲梆等方式发出信号,宣告开始处理公务的行为。这一仪式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体现了古代行政机构的运作规范。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与仪式特征

  1. 通报升堂

    官吏每日清晨或特定时段需聚集衙门办公,衙役通过击鼓、敲梆等声响向内外传递信号,示意官员即将升堂理事。此过程称为"报衙",是衙门日常运作的固定程序。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04年。

  2. 秩序象征

    报衙声具有权威性,既提醒衙内人员各司其职,也向民众宣告衙门进入办公状态,兼具维持秩序与彰显官府威严的作用。

    来源:《中国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衙门运作规范

    唐宋时期已形成严格的衙署作息制度。如《唐六典》规定州县衙门"晨聚午散",报衙鼓为晨聚标志。明清延续此制,州县官每日"早衙""晚衙"两次升堂,均需先报衙。

    来源:《唐六典》卷三十;《明会典·礼部》。

  2. 司法程序环节

    在诉讼场景中,百姓击鼓鸣冤后,衙役需报衙通知官员升堂审理,故"报衙"成为启动司法流程的关键步骤。

    来源:《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文学意象与文化延伸

古代文学常以"报衙鼓"象征官府权力或时间秩序。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堂上堂下,敲扑喧嚣;报衙之声,沸耳聒心"讽喻官僚作风,侧面印证报衙在民众认知中的符号意义。

来源:《聊斋志异》卷八;《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四、现代语义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存于历史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属"历史词"。当代词典标注其为"古代衙门办公时表示升堂的仪式"。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结论:"报衙"本质是古代官僚系统制度化的办公信号,融合了行政规范、司法程序与文化符号三重内涵,反映了传统社会"以声治事"的治理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报衙”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官吏升堂鸣鼓

指旧时官吏升堂处理公务时,官衙通过击鼓告知众人的仪式。这一用法常见于文献记载:

  1. 唐代柳宗元在《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中写道:“蹀躞騶先驾,笼铜鼓报衙”,描述了衙署击鼓的场景。
  2. 《金史·宣宗纪》也提到:“今旦视朝,百官既拜之后,始闻开封府报衙声”,说明报衙是正式政务活动的标志性流程。

二、蜜蜂聚集现象

引申为蜜蜂围绕蜂王聚集的自然行为,常被文人用于诗词比喻:

补充说明

“蜂衙”一词与“报衙”的第二层含义相关,常用来描述蜂群围绕蜂王的活动规律。两个义项均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类比,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生动性。

别人正在浏览...

把臂本世纪毕方笔员不因人热草头露朝路辰砂齿齿吃讲茶打请儿女英雄传发蒙啓滞方胜法辟高枝拱辰管勾唤灌滕过庭子好高鹜远黑箱操作环枢狐妖嫁鸡随鸡讲物狡狗交利鸡廉卷曲篮轝櫑子裲裆零敲碎打乱世佳人鹿茸迷断民主改革木舌洴淜破釜沉舟秋英蘧庐散诞撒欠颩风闪倐深沟高垒生众食寡沈名十三镮金带疏开嘶噪嵩溟趿拉儿贪茸掏渌頽澜兔卢外宅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