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蟹籪 ”。捕蟹之具,狀如竹簾,橫置河道之中以斷蟹的通路。《太平廣記》卷三二三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 宋 元嘉 初, 富陽 人姓 王 ,于窮瀆中作蟹籪。” 唐 陸龜蒙 《蟹志》:“﹝蟹﹞蚤夜觱沸,指江而奔,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斷,斷其江之道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考據最難》:“緯蕭,蟹斷也。二字出《莊子》, 陶九成 作《輟耕録》,不知二字所出。”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三:“編竹湖中以取魚蟹,名曰蟹籪。按字書無籪字, 吳梅村 《塗松晚發》詩:‘籪響若鳴灘。’《吳江縣誌》引 陸魯望 《漁具》詩序:列竹海澨曰滬,今謂之籪。攷 陶九成 引 魯望 《蟹志》:‘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名曰蟹斷,斷其江之道焉爾。’則當為斷字,《姑蘇志》亦作斷。”
“蟹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蟹斷”原指捕蟹工具,又稱“蟹簖”,由竹簾或葦簾制成,橫置河道中阻斷螃蟹通路,便于捕撈。該工具最早見于《太平廣記》等古籍記載,唐代陸龜蒙《蟹志》描述其結構為“緯蕭承流而障之”(即用竹編物攔截水流)。
字面應用
專指江南水鄉傳統漁具,常見于稻蟹共生地區,通過物理攔截實現生态捕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成語化用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事物發展進程中的突然中斷。但這種用法尚未被權威詞典廣泛收錄,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文學化表達。
清代袁枚等文人曾考證該詞寫法,《姑蘇志》等地方志明确使用“蟹斷”而非“蟹簖”,反映古代文字使用的靈活性。
提示:若您需要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捕具或比喻義。更多考證細節可參考《蟹志》《太平廣記》等古籍文獻。
《蟹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螃蟹斷爪,形容事情終止、中斷或失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蟹斷》由蟹(蟲部)和斷(刀部,丶丶月)兩個字組成。蟹的部首是蟲,斷的部首是刀。
來源:
《蟹斷》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句詩:“遙蟹螯灣,斷人蹧跸。”這句詩描述了戰争中的頹敗景象,其中的“蟹斷”一詞便被引用到成語中。
繁體字:
《蟹斷》的繁體字為「蟹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蟹斷」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為「螵斷」。
例句:
1. 由于************,公司的擴張計劃不得不蟹斷。
2. 他的健身計劃因為意外事故而蟹斷了。
組詞:
螃蟹、蟹黃、蟹殼
近義詞:
中斷、終止、失敗
反義詞:
完整、延續、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